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他命途多舛,历经坎坷,他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今天我们来说说三大才子中位列第一的风流才子、文坛领袖的解缙,那么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于江西吉水。民间传言他家是卖豆腐的,其实纯属胡说八道,解缙的祖上都是著名的学者,曾在元朝当过官,解缙的母亲也是有识之人,不光写得一手好书法还通晓音律。书香门第出身的解缙自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史载解缙五岁学诗文能过耳不忘;七岁时能写文章;十岁时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且终身不忘;十二岁时读透《四书》、《五经》。
解缙十八岁的时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当时天下着小雨,解缙不慎滑倒引得众人大笑。解缙随口作出《春雨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真不愧是风流才子。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进士及第。因受朱元璋赏识,所以把他留在身边,封为翰林学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领导的话一是为了鼓励年轻人,二是作秀给其他人看。结果解缙很激动,第二天就交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收到了朱元璋的称赞。后来解缙写了《太平十策》给朱元璋,没想到这次没有任何回复,石沉大海一般 。说明两件事,第一《太平十策》意味是在教朱元璋如何掌管天下,以朱元璋的为人他如何高兴得了?第二朱元璋对解缙也确实器重并没有责备他,只是默不作声。
可是解缙还是没有摸清朱元璋的心思,依旧在“作”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先是越权索要奴隶被降为御史,后又替朱元璋一手设计除掉的李善长翻案,这下惹怒了朱元璋,不过还是爱惜解缙之才,只让他回家反省十年。以朱元璋的脾气没有杀他反而还给他机会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以解缙的行事风格早晚会得罪同僚那时候就不好救他了。
在家反省的第八年,朱元璋驾崩,此时解缙的母亲去世,父亲年纪也大了,解缙想的还是回到朝廷任职,结果被人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参了一本,不出意料,解缙被贬为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官。后来靠同乡帮忙最终回到了朝廷,又做了翰林学士。
靖难之役后朱棣上位,这次解缙站对了队伍。后来解缙火箭般地升迁,据史学家推测,解缙为朱棣写了登基诏书,就是那份让方孝孺写,方孝孺宁死不写,后被诛十族的那份诏书,结果当然是深得朱棣的心。因此,解缙也成了朱棣心中主编《永乐大典》的不二人选。
解缙充分发挥平生所学,最终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这套书虽然是朱棣的政绩工程,但奠定了解缙明朝第一大才子的地位,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缙可能因此也飘忽所以然了,后来竟然插手封建王朝历代君主都忌惮的立储问题。大家都知道嫡长子朱高炽不得朱棣欢心,朱棣喜爱二儿子朱高煦。
朱棣问大家谁合适当太子,一般聪明的大臣都躲得远远的,但是解缙迎了上去,明确支持皇长子,朱棣不置可否。后来解缙因为一句“好圣孙”巩固了太子地位,原来朱棣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要想传位给孙子就得先让太子朱高炽接班,况且立长不立幼是自古以来的准则。此后解缙更加看不清形势,他上奏朱棣要提醒他注意儿子朱高煦的一举一动,再加上朱高煦在背煽风点火,这下让朱棣大怒,将解缙以离间皇家骨肉亲情之罪贬官。墙倒众人推,平时看不惯解缙的人趁机“献助攻”,解缙一贬再贬到越南当了小官。
直指后来解缙犯了致命错误。解缙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进京汇报督饷情况。此刻正好赶上朱棣远征鞑靼,解缙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私自去见了太子朱高炽。更为荒唐的是没等朱棣回来,也没报告,解缙就离京了。朱高煦等朱棣回来后便告发此事,朱棣认为解缙图谋不轨,解缙就成了一名阶下囚。
后来锦衣卫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在翻看时找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他说:“缙犹在耶?”很明显,表面问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也就是说解缙不应该还活着。纪纲心领神会,请解缙喝酒,将他灌醉后扔在雪地里。解缙被活活冻死,一代才子就这样上演了一出雪地悲歌。
纵观解缙的一生,他的正义直言无愧于忠臣之名,只是他不谙权谋,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落下悲惨的结局。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光辉的,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才华是大明王朝文史的一颗明珠。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是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解缙的名字值得后人铭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