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版·愚品

1

如箭师将箭矫直,智者将动摇的心纠正。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2

如鱼离开了水,那颗颤栗的心,得摆脱恶魔的境界。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3

能抑制那飘浮荡漾的心是最好的。这抑制能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4

能难以捉摸和神秘的心,应当好好地加以防护,这将带来幸福。

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5

抑制那飘浮、无形、穴居的心,他最终解脱死亡的束缚。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6

一个人心若不安定,对正法的信仰不坚定,将不能成就大智慧。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7

一个警觉、无贪念、无嗔恨的心,超越善恶;觉者无惧。

若得无漏心,亦无诸惑乱,
超越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8

以智慧战胜魔力,防守心识如固守的城池。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慧剑击魔罗,守胜莫染着。

9

很快地,这身体将失去知觉,无生气地躺着,如一根已被燃烧过,毫无价值的木头。

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
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屑。

10

一个被误导的心,所造成的伤害,比一个恶毒的敌人来得更大。

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
若心向邪行,恶业最为大。

11

正行的心,所造的福,远远的超过父母或亲属的施与。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
若心向正行,善业最为大。死亡无法战胜心念坚定者,就好象风吹不动石山。

愿求非乐住,善摄护诸根,
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
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

原典

笃信品第四

十有八章
  

笃信①品者,立道之根,果②於见正,行不回顾。
信惭戒意财,是法雅士誉。斯道明智说③,如是升天世。 ㈠
愚不修天行,亦不誉布施。信施助善者,从是到彼安。 ㈡
信者真人长,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寿寿中贤。㈢
信能得道,法致灭度④。从闻得智,所到有明。(四)
信能度渊,摄为舩师⑤。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五)
士有信行,为圣所誉。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㈥
信之与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⑥,从是脱渊。(七)
信使戒诚,亦受智慧。在在⑦能行,处处见养。(八)
比方世利,慧信为明,是财上宝,家产非常。(九)
欲见诸真⑧,乐听讲法,能舍悭垢⑨,此之为信。(十)
信能渡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十一)
无信不习⑩,好剥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扬泥。(十二)
贤夫习智,乐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扰。(十三)
信不染他⑾,唯贤与人;可好则学,非好则远。(十四)
信为我舆,莫知我载;如大象调⑿,自调最胜。(十五)
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⒀。(十六)
从信守戒,常净观法。慧而利行,奉教不忘。(十七)
生有此财,不问男女,终己不贫,贤者识真。(十八)
  

注释
①笃信:坚定信仰。笃,笃实、坚定;信,信仰。《成唯识论》卷六将信分为三种:㈠信实有,谓於诸法之实事理中得信忍故。㈡信有德,谓於三宝真净之德中得信乐故。㈢信有能,谓於一切世、出世之善中,得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此处泛指信仰佛教真理。
②果:最终的目的。
③说:通悦。
④灭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
⑤舩师:现在写成舩师,意为舵手。
⑥健夫度恚:现在意思是说,战胜自我是强者。健夫,坚强有力之人;度恚,超越愤怒的情绪干扰。
⑦在在:任何地方。
⑧真:人生之最高的意义。
⑨怪垢:吝啬的毛病、缺点。悭,吝啬;垢,毛病。
⑩习:实践。
⑾不染他:不染於他的省略语,意即不被他物干扰。
⑿大象调:意即调理大象。
⒀七财:依上文意,慧是第七种财宝;信、戒、惭、愧、闻、施为六种生财之法宝。

绘图版·智者品

1

与智者交游,他能指示你的过错,有如指示宝藏者。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
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2

智者的训诫,令善者喜,令恶者憎。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
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3

不与恶者或行为鄙劣者为友,应当与善者或行为高尚者为伍。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4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5

智者调御自身,有如灌溉者治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6

在毁谤与赞誉中,智者有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7

那智者听闻妙法后,心里感到清净;有如一面深不可测的池塘,澄净而清明。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
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8

那智者舍弃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
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9

那智者不会为任何利益而作出恶行。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10

抵达彼岸的人少,在此岸徘徊的人多。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
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11

那些依止于正法者,能抵达彼岸,能度过困难及魔境。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2

舍弃那不道德的观念,出家并领悟那涅槃的真谛。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
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13

那智者自我净化,舍弃欲念,不再受到世间的系缚。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14

练习那七菩提分,不再受系缚,确保通往涅槃。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
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4 笃信品

 译文
笃信品的大意是说,要从根本的大道入手建立人生之根基,要以获得正见作为人生的正果,这样的人生勇往直前,不再回头瞻顾。
信仰佛法内省自身,可以使人戒除任性和贪财:这种修行之法则高尚之人交口称誉:这种修炼之道明智之人喜悦,能够做到(信与惭)便可以进入天界。㈠
愚昧之人不修升天之行,也不称誉布施之行:相信布施之德帮助为善之人,这种行为可以获得人生的平安。㈡
拥有信仰之人真人亦会帮助他,念念以佛法为准其居必然平安;靠近诚实之人意志精进向上,又智且寿之人乃为寿者中的贤明。㈢
信仰佛法可以得道,佛法能使人进入灭境超度世间的烦恼:从多闻之处可以获得 智慧,这样无论走到何方均将明达无碍。(四)
信仰佛法可以使凡夫渡过深渊,广统诸义可以成为船上舵手(度人出离苦海);精进弘道可以消除人生之苦,获得了智慧的凡夫便可到达真如世界的彼岸。(五)
士人能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受到圣人的赞誉:以「无为」为乐之人,一切人世的东缚都解脱。㈥
信仰佛法坚守佛之戒律,智慧之意就可生发流行:有德之人超脱愤怒的烦扰,从信仰和守戒之处超离世俗的深渊。(七)
信仰使守戒更加诚实,亦可以凭藉信仰获得智慧:任何地方(只要信仰)均能行得通,处处可以(信仰)为依托而被他人供养。(八)
以世人求利为譬,智慧与信仰犹明珠,这种精神财富是宝中之宝,拥有此种财宝其家财非同寻常。(九)
要想看到真如境相,就应乐於倾听(高僧大德)宣讲佛法:能够舍弃悭吝和世俗尘垢,这便是(我们所讲的)信仰。(十)
信仰可使人渡过(人世苦难)之河,其拥有的福报他人难以抢夺:能够禁止他人盗取(人生之宝),这便是旷野僧徒拥有的快乐。(十一)
缺乏信仰就不能很好的习学(佛法),常常喜欢剥离中正合道之言:犹如笨拙之人求水,深掘泥土求取泉源。(十二)
贤明之人习学佛法以求智慧,乐於向上亲近清流之人:犹如善於取水之人,思维不因有所获取而扰乱不堪。(十三)
有信仰(之人)不受尘世污垢所染只是亲近贤明仁德之人:心中以为可以亲近便就学习效法,以为不可亲近便就远离不学。(十四)
信仰就是我的大车,没有人知道我将用它装载何物:犹如调理大象(以求载我远方),不如自我调心最为高明。(十五)
信仰是财宝守戒是财宝,内省反思也是财宝,闻法是财宝布施之德是财宝,再加智慧,共是七种财宝。(十六)
从信仰佛法到坚守戒律,常常以清净本心观照世间一切法相,(求得)智慧有益行动,奉持佛之教导永远不忘。(十七)
人生在世能有此种财宝,无论男人女人,终身不会贫困,贤明之人可以识得真如境相。(十八)

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六)

那些腐败、不诚实克已者,不配接受袈裟。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
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原典

戒慎品第五

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後无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终,净修盖口行,如是戒成。㈠
慧人护戒,辐致三宝②。名闻得利,後上天乐。㈡
常见法处,护成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㈢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③,寤则常欢。(四)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五)
何终为善?何善安止?何为人宝?何盗不取?㈥
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④;食知自节,悟意令应。(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内学止观⑥,无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行道如应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诸垢,尽慢⑩勿生。终身求法,勿暂离圣。(十一)
戒定慧解,是当善惟。都已离垢⑾,无祸除有。(十二)
著解⑿则度,余不复生,越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满勿离。(十四)
持戒清净,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处,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十六)

注释
①律:戒律。
②三宝:佛、法、僧谓之三宝。
③恬淡:安閒宁静。
④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⑤正定:又译作三昧,即将心定於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
⑥止观:止,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於特定之对象;觐,因止而获得的智慧。又可称之为「定慧」。
⑦正智:契合真理的智慧。
⑧应:响应、回应。
⑨蠲除:抛弃、抛却。
⑩尽慢:极度的散漫、懒惰。
⑾离垢:摆脱了缺点。
⑿著解:达到了对佛法的理解,即指对佛教所阐释的人生意义的开悟。
⒀已常:《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已常」,据上文意作「已常」,即超越了常规常态。
⒁部:书籍。

5 戒惧品
 译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导授与人们无上善道,禁制人们邪恶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来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净(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专心致志修炼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㈠
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於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㈡
常以佛法为准决定行止,护守戒德便可明达,可以成就真理正见,这样便是同辈之中吉祥之人。㈢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财物,广作福事是为来世福报,从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五)
以什么作为终生追求目标最好?又是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东西是人生法宝?什么东西偷盗不去?㈥
持戒终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宝,个人福报盗劫不去。㈦

比丘树立戒德,是为守护收摄六根:饮食知道节制,使意念开悟与佛法相应。㈧
用戒律降伏妄心,护守意念务使端正安定:增加内养习学止观二法,不要忘却佛之教示。(九)
沙门若能明达睿智坚守戒律,心内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响应声,自然(内心)清净驱除苦恼。(十)
抛弃各种垢染,不要产生惰慢之意,终身奉求佛法(教诲),不要片刻背离善知识。(十一)
戒定慧三学,应当认认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祸患破除有执。(十二)
已经理解(戒定慧三学),便可超度尘世苦,其他妄念不复生,又能超越诸天魔界,人生犹如丽日当空清明净阔。(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纵,就会突破佛法常规表现出奇诡邪僻。佛教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寻求完满人生所离不开的法宝。(十四)  
持守清净戒行,心意就不会自恣放纵:佛教导的大智慧已经获得,无须再看任何邪教书籍。(十五)
这种清净戒行导人向往善处,乃是至高无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弃各种无道之行,助你超离诸天魔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