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七)

绘图版·阿罗汉品

1

与智者交游,他能指示你的过错,有如指示宝藏者。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当与彼为友;
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

2

智者的训诫,令善者喜,令恶者憎。

训诫与教示,阻(他人)过恶。
善人爱此人,但为恶人憎。

3

不与恶者或行为鄙劣者为友,应当与善者或行为高尚者为伍。

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
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

4

一位理解妙法者,过着清净且安乐的日子。对圣者所说的法,他心里充满喜悦。

得饮法(水)者,心清而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

5

智者调御自身,有如灌溉者治水,箭匠矫箭,木匠绳木。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
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

6

在毁谤与赞誉中,智者有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7

那智者听闻妙法后,心里感到清净;有如一面深不可测的池塘,澄净而清明。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净,
智者闻法已,如是心清净。

8

那智者舍弃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
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9

那智者不会为任何利益而作出恶行。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诸恶,不求子求财、及谋国作恶。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彼实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10

抵达彼岸的人少,在此岸徘徊的人多。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
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11

那些依止于正法者,能抵达彼岸,能度过困难及魔境。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
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12

舍弃那不道德的观念,出家并领悟那涅槃的真谛。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
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13

那智者自我净化,舍弃欲念,不再受到世间的系缚。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
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14

练习那七菩提分,不再受系缚,确保通往涅槃。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
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

原典

惟念品第六

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①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②。
出息入息念③,具满谛思惟。从初竟④通利,安如佛所说。㈠
是⑤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起止⑥学思惟,坐卧不废忘。㈡;
比丘立是念⑦,前利後则好。始得终必胜⑧,誓不覩生死。㈢;
若现身所念,六更⑨以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四)
已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五)
是随本行者,如是度爱劳。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乐,应时等行法,是度生死恼㈥
比丘悟意行,当令应是念。诸欲生死弃,为能作苦际⑩。(七)
常当听微妙,自觉悟其意。能觉者为贤,终始无所会。(八)
以⑾觉意能应,日夜务学行。当解甘露要,令诸漏⑿得尽。(九)
人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十)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十一)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相⒀,昼夜当念是。(十二)

注释
①微:事物萌芽之初态。
②道纪:即指最高之法则、纲领。
③念:思惟、思想,是动词;现代汉语应是思惟著、思想著的意思。
④竟:最终、最後。
⑤是:指示代名词,承上文,代指上文修行方法,「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
⑥起止:走动或是停下。即四威仪中的行住。
⑦念:此处是名词,「想法」的意思。
⑧胜:超越、超离,获得人生的最终解脱。
⑨六更:不知何意,疑为「六根」之转折意。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或感觉能力,辗转更换,心神不宁,故为「六更」;或曰「六道轮回」。
⑩际:聚积。交汇之处曰「际」。
⑾以:因为。
⑿漏:烦恼,佛教专有名词。在汉语,漏,也是病的一种名称,如痔漏。烦恼是心理病,故译成「漏」。
⒀空不愿无相:此句谓「空不是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而是指不真有,是无常不定」。空,佛教特有名词,意指万物不是真有,是假有,无常不定,故曰「空」。不愿,即不求。无相,亦是专有名词,意为没有具体可感,可把握的形式或结构。

6 惟念品
  

译文
惟念品大意是讲,守戒从细微之处入手,内心思惟著入息出息以镇心意,最终必然理解大道之精髓。
一呼一息都坚守意念,保持对真谛长久不离的思惟:从始至终必能通达顺利,安适正如佛曾经所说的一样。㈠
这一法则普照世间,仿佛微风拂云明月高悬皎浩:在日常生活行止威仪中学习思惟,即使是在跏趺坐或者是在睡卧皆不偏废。㈡
比丘树立了此种意念,今生得益来生得善报:因有所得最终必获超胜,一定不会再睹生死之苦。㈢
假如让身根的感觉恣意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然昌炽:比丘常常保持心志如一,如此便可自我觉知涅槃境界。(四)
假如已经拥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明智之念,自身便可以常常保持正德之行:如若不是常持一心,最终都不会获得圆满的人生。(五)
常持一心是根本之法,如此便可超脱爱意劳苦的缠绕。若能开悟意根使之智慧,了悟专心致志的乐趣,随顺自然节律等辅助办法,这样便可超度生与死的烦恼。㈥
比丘开悟了意根,应该使之一心。人生各种欲望以及生死忧患均应抛弃,因为这些都是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七)
应该经常地倾听微妙之佛法,自然能够使自己心意觉解开悟:能够觉悟之人可成贤明之士,一生到老皆与祸患忧愁无缘。(八)
因为觉解开悟之心意能够遵循(佛法妙道),夜以继日务必习学践行;应当觉解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精要,以使(人生)各种烦恼消除殆尽。(九)
凡众之辈能获善报,其功归於佛(法教诲):因此该当昼夜不息,常念佛法僧三宝。(十)
已经知晓自己生的痛苦,此乃便是佛门弟子:还应常常在昼夜之间,思念佛法僧三宝为归依处。(十一)
常念身为假有身,常念守戒布施德;法我两空有幻有,昼夜当以此为念。(十二)

佛教经典《法句经》讲解(八)

绘图版·千品
1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2
一千句无意义的诗偈,不如一句能令人清净的诗偈。
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3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4
战胜自己,胜于战胜战场上的千万敌人。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
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5
战胜自己是超级的胜利。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6
战胜自己者,不再为恶魔或其他任何神灵所颠倒。
天神乾闼婆,魔王并梵天,
皆遭于败北,不能胜彼人。
7
供养贤者瞬间的功德,胜于百年的祭祀。
月月投千金,供牺牲百年,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8
供养一位有修养的人,胜过百年的祭祀。
若人一百年,事火于林中,
不如须臾间,供养修己者,
彼如是供养,胜祭祀百年。
9
一年的祭祀和祈福,所获得的功德不及礼敬贤者的四分一。
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
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
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
10
尊老敬贤者,将获得四种利益--寿、美、乐、力的增长。
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
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11
有道德和智慧的活一日,胜于那纵欲和罪恶地活一百年。
若人寿百岁---破戒无三昧,
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禅定。
12
一句有意义的话,能令人平静;胜过千言万语。
虽诵一千言,若无义理者,
不如一义语,闻已得寂静。
13
一日努力的生活,比百年堕落的生活来得神圣。
若人寿百岁──怠惰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励力行精进。

原典

慈仁品第七

十有九章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①,德普无量。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適②无患。㈠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㈡
彼乱已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㈢
至诚安徐③,口无虫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四)
垂拱④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⑤,是应梵行。(五)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⑥,知足知止,是度生死。㈥
少欲好学,不惑於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称⑦。(七)
仁寿无犯,不兴变快;人为诤⑧扰,慧以嘿安。(八)
普爱贤友,哀加众生;常行慈心,所适者安。(九)
仁儒不邪,安止无忧;上天卫⑨之,智者乐慈。(十)
昼夜念慈,心无尅伐⑩,不害众生,是行无仇。(十一)
不慈则杀,违戒言妄⑾。愚不施与,不观众生。(十二)
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後堕恶道,无修不真⑿。(十三)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⒀誉,福常随身。(十四)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⒁。(十五)
水火⒂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十六)
若念慈心,无量⒃不废。生死渐薄⒄,得利度世。(十七)
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⒅。(十八)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人,象马以祠天⒆,不如行一慈。(十九)
注释
①履:践履、到达。
②適:到也。
③安徐:安静舒缓。
④垂拱:袖手,摆手,引伸为不做任何事。
⑤娆恼:即烦恼。娆,音nia0,烦扰。
⑥佛教:佛所教导。
⑦称:赞誉。
⑧诤:口角、诤吵。
⑨卫:保护。
⑩尅伐:侵扰干涉。
⑾妄:随便、没有根据。
⑿真:真如本性。
⒀十一:即本品中十四、五两章所列的十一种好处。
⒁不毒不兵:不遭涂毒,不遭凶祸。
⒂水火:喻危险,激烈的矛盾冲突。
⒃无量:即无量劫、无数次。
⒄渐薄:逐渐地淡化。
⒅无量:此处指无边、不可数、数不清。
⒆祠天:祭祀上苍。

7 慈仁品
  译文
慈仁品大意是讲:大仁之德,此乃圣人之为实践目标的,其功德宏大无法计量。
仁慈之人不杀生灵,常常能够统摄身心;这样可以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㈠
不杀生灵便是仁慈之人,谨慎所言护守其心:这样永远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㈡
那种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後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㈢
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他人所处之位瞠目以待,这样便可称之为梵行。(四)
仁者垂手治平天下,不去危害众生生命:没有什么可致烦恼,此乃遵循梵行的妙功。(五)
常怀慈悲之心哀悯众生,心灵清净犹如佛之教人:知道满足知道行为的进退,这样便可超越生死的困惑。㈥
灭少欲望勤学(佛法),不被眼前利诱所惑:坚持仁德决不违背,世上之人必然称颂。(七)
仁寿二德均不违背,决不兴起变化之状:人们常被诤论困扰,智慧之人常常嘿嘿无言,平安无诤。(八)
博施仁爱广友贤德,哀悯之心惠加众生:经常行使仁慈之心,所到之处皆能平安。(九)
仁儒之上不会邪佞,心灵安定了无忧愁:上苍将会保佑此辈,智慧之人也乐於接受仁慈之人。(十)
昼夜皆以慈悲为念,心中没有尅伐他人他物之念:不去残害众多生灵,这样的心念决无任何仇敌。(十一)
心怀不慈则易杀生,违背戒律其言必妄:愚昧之人从不施与慈仁,也不观照众生之苦。(十二)
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後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十三)
履行仁慈之德,博爱苍生救济众人(如此行事)将有十一种赞誉,福报亦将永恒地随身。(十四)
(而且)睡不安稳觉後心安,绝对不被恶梦缠绕,上苍护佑凡人爱戴,不遭毒手不遭兵器(残身)。(十五)
水灾火灾不沾身,人生处处皆大吉,死後便可升上梵天,这便是十一种吉符的好处。(十六)
假若能以慈悲为念,无论何种情状皆不废弃(慈悲之念),生死之念渐趋淡薄,(这样便可)获得大利解脱尘世苦难。(十七)
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十八)
假如终身如一,勤勤恳恳为天下人谋福利,用大象大马祠祀苍天,皆不如去做一件护生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