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踢猫效应”的故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听说过“踢猫效应”的故事吗?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而变得心情不好,回到家恰好看到孩子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好不闹心,于是就把孩子给臭骂了一顿。莫名被父亲一顿教训,让孩子心里非常委屈,开始去追踹身边那只打滚的猫。主人突如其来的惊吓使得猫疯狂逃到街上,正好遇到一辆驶来的卡车,司机为了避让,却把路边追来的孩子撞伤了。

由此可见,那些影响我们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自己,还能产生“连锁反应”伤害别人。不过这些负面情绪从何而来,从基因的根源层面又该如何解释呢?

恐惧与焦虑

众所周知,正常的恐惧其实相当于我们人体的一个警报系统,当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及时发出警告,并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到危险解除后迅速调整,恢复平静。而病态的恐惧则对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失灵的警报系统,使得我们在即使非常微小的事件中都会引起个体的惊慌,变得“草木皆兵”,并循环往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图片由Wokandapix在Pixabay上发布

科学家们一直对人类的恐惧情绪充满了好奇。

在一开始,科学家并没有进行关于恐惧情绪与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而是在对和扁桃形神经系统结构研究有关的研究中,发现我们人类其实天生就会做出一些害怕的表情,比如遇到诸如蛇之类的动物的时候,很大一部分人在孩童时代就会做出恐惧的反应。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这些会让人产生害怕甚至恐惧的情绪的经历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听到那种声嘶力竭的吼叫声,会以为是遇到了可怕的事物等等,这些让人情绪不良好的经历甚至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印记,让人时不时就回忆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图片由Yanis Ladjouzi在Pixabay上发布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分子学神经系统学中心的丹尼尔教授在他的一项报告中确认,事实上,很多基因都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比如,一个被研究人员称作“stath-min”的基因,就和我们的恐惧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扁桃形神经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这种名叫“stath-min”的蛋白质(也被称作“癌蛋白18”)还会引起人们对恐惧的回忆。

也就是说,这个基因不但能够刺激人类大脑生成焦虑、恐惧、害怕,而且还会造成这些恐惧症反应的留存或记忆,有可能会遗传到下一代。

抑郁和孤独

你感觉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

是大学毕业后想要找人说话,却发现空荡的房间就剩下自己?还是每次下班都和那昏黄街灯下自己的影子做伴的时候?抑或是心酸委屈时,只能窝在沙发中自言自语?我们很多人都孤独地生活在一座城市中,在公交上拥挤,在地铁上遭遇,扎在人群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图片由klimkin在Pixabay上发布

很多时候,我们将这种孤独归咎于性格上的缺陷,却不知这也可能是各自基因上的“缺陷”,使得自己不愿意被别人打扰。

来自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检测600多名中国大学生的基因样本,分析了一种名为5-HTA1的基因,并将其分为C、G两类,其中带有G类基因的人比带有C类的人更容易孤独,也更容易单身。值得一提的是,携带有G类基因的人分泌的血清素较少,而恰巧这种大脑化学物质与我们的情绪和幸福感均有关。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携带有G类基因的人会更难以亲近他人,甚至也更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这种“孤独基因”不仅仅会影响青年人,对老年人来说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图片由David Mark在Pixabay上发布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们,通过调查超过1万名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现,27%感觉孤独的人具有相同的遗传易感性。负责此项研究的心理学教授因此表示:“对两个有相同数量朋友和家人的人来说,一个可能认为自己的社会结构差强人意,另一个则不这么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孤独易感体质’。”

不过,即使基因对我们的情绪有一定的先天影响,但一个聪明的人是懂得如何去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的——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来源网络的图片均已标注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

本公众号仅作基因行业科普与交流,不涉及任何商业行为。文中网络来源的图片及文字,均已标注来源,如您发现任何侵权行为,可随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