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鲁克林大桥作为纽约的地标建筑,一直是各国游客的打卡圣地。游人行走在大桥上专门设置的行人通道上,河对岸壮观的曼哈顿一览无遗,无数知名的影视剧都在此取景,人们既惊艳于它的宏伟与古朴、又沉醉于在桥上看到的迷人风光。可是你可能不知道,一百多年前当这座桥刚刚建成之际,这里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踩踏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穿越时光,一起回顾布鲁克林大桥惨案。

1883年5月30日,距离大桥建成通车仅仅过去一周,这天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所有商店都关门了,无事可干的人们纷纷涌上了布鲁克林大桥的人行通道,而这里是当时纽约市的最高处,是眺望整个城市的最佳地点。

在大桥靠近曼哈顿的一侧,人流开始变得拥挤不堪,一部分人受到推搡后站立不稳在大桥的台阶处摔倒,人群中发出了大声尖叫,而这导致人们更加的惊慌失措,很多人都害怕这座新建成的大桥会倒塌,想要快速的逃离大桥,于是场面变得更加混乱。正在对大桥进行收尾工作的工人们沿着桥上的桁架快速跑到现场,他们开始动手拆掉栏杆以帮助缓解拥挤。人们将儿童和婴儿举过头顶,通过接力传递的方式让他们脱离人群。短短几分钟后,场面终于被控制住了,但现场有12个人被踩死了,另外还有数百人受伤,其中很多人伤势严重。这次事故给整座城市带来阴霾,本来因为大桥建成通车带来的喜悦被一扫而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详细情况究竟如何呢?得益于当时发达的报纸行业,让我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对当时的事件进行还原。由于当时纽约市的报纸行业大多聚集在曼哈顿公园大道附近,离布鲁克林大桥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并且当时行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次事件成为各家报纸争相报道的重大新闻,在当时轰动了整个美国。

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于1883年5月24日(星期四)正式通车。第一个周末的交通非常繁忙,游客们纷纷涌向东河,他们享受在东河数百英尺高空漫步的新奇感。

1883年5月28日星期一,《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在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指出这座桥可能已经变得太受欢迎了。它不祥地提到,周日下午,桥上的工人们一度担心会发生暴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3年5月30日(星期三),这天是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前身装饰日。这里说点题外话,1866年纽约滑铁卢的一位名为亨利-韦尔斯(Henry Welles)的药店老板提议全城商铺关门一天,为在南北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默哀。同一年5月5日,该镇正式举办了纪念活动,人们将花圈十字架放在士兵的墓碑前。同一天,乔纳森-洛根将军,联邦军退伍军人组织共和大军(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的创始人在他的第11号将军令中宣布,5月30日将会是一个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的日子。 他在这一天带领退伍军人到公用墓地用鲜花和旗帜装饰士兵们的墓地,也因此这一天最初被称为装饰日(Decoration Day)。这两个仪式在1868年合二为一,老兵和市民一起,在这一天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扫墓。1971年,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的纪念这一天,联邦政府将其定为国家节日,也就是现在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并将日期定为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好了,言归正传,1883年5月30日这一天天气不错,尤其是在早上下过雨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转过天出版的《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在头版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当昨天下午雨过天晴之后,原本在上午就拥挤不堪的布鲁克林大桥面临着更多想要登桥游览的游客。从下城来了数百名身穿共和国军服的军人。”

“大部分游人从曼哈顿方向向布鲁克林方向行进,当他们到达靠近布鲁克林一端时又向回折返。同时有数以千计的人群从布鲁克林一端涌上大桥,他们有的是刚刚祭扫完公墓,有的则是趁着假期出来走走。”

“桥上的人似乎没有前几天多,但他们似乎倾向于闲逛。桥上有一块五十到一百英尺的空地,而其他地方则异常拥挤。”

在人行通道据地面9英尺高的楼梯顶端,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在大桥靠近曼哈顿一侧主吊索通过的地方,拥挤的人群把一些人推下了楼梯。

“有人大喊有危险,”《纽约太阳报》报道说,“当时的印象是,好像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通道。”

“一名妇女抱着她的婴儿在桥架上乞求有人带走她的孩子。”

“情况已经变得绝望。”

“最后,随着一声尖叫,划破了成千上万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女孩失去了平衡,从低处的台阶上摔了下来。她躺了一会儿,然后双手撑起身子,本想站起来。但紧接着,她就被紧随其后从台阶上摔下来的其他人给掩埋了。半个多小时后,当人们把她救出来时,她已经死了。”

“男人们纷纷爬上旁边的栏杆,从大桥的两端指挥着人群向后退去。但无济于事,人们继续向台阶上挤去,没有警察出现在视线中。人群中的男人们把孩子举过头顶,把他们从拥挤的人群中解救出来。而桥下的人们则仍然在门口交完钱后蜂拥而入。”

没过几分钟,疯狂的场面就平静了下来,在大桥附近参加装饰日纪念活动游行的士兵纷纷赶到现场。

“纽约第十二团的一个连努力地把被压住的人拖出来,二十五个人看起来都像死了,他们沿着小路的南北两边躺着,活下来的人从他们中间走过。当一些男人和女人看到死者肿胀的、血迹斑斑的脸时,都晕了过去。四名男子,一个小伙子,六个女人,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孩,都被当场宣布死亡。他们可以说是死于非命,因为他们是从人堆的最下层被拖出来的。”

“警察临时征用了一些从布鲁克林开来的杂货商马车,一些伤者被安放在上面,每辆马车可以安放六名伤者,马车夫们被命令赶紧去钱伯斯街医院(Chambers Street Hospital),所有人都策马扬鞭,全速赶往医院。”

报纸上关于死伤者的报道令人心碎。《纽约太阳报》描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悲惨遭遇,他们当时正在桥上散步。

“莎拉-亨内西(Sarah Hennessey)刚在复活节那天结婚,当时她和丈夫正一起在桥上行走,这时人群向他们靠拢过来。她的丈夫一周前左臂受伤,只能用右手紧紧抓住妻子。这时一个小女孩在他面前摔倒了,而他也被挤得跪在地上,紧接着被踢得遍体鳞伤。然后,他和妻子被人群冲开,眼看着妻子被践踏致死。当他下桥后,没有找到妻子的尸体,后来才发现尸体已经被送往了医院。”

根据1883年5月31日《纽约论坛报》的报道,莎拉-亨内西与丈夫约翰-亨内西(John Hennessey)结婚仅仅只有七个星期。她当时22岁,他们一直住在布鲁克林。

关于这场灾难的谣言迅速在全市传开了。《纽约论坛报》报道:“事故发生一小时后,在麦迪逊广场附近传出消息,说有2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据传桥已经倒塌,导致第42大街附近1500人丧生”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开始反思这场悲剧,大家将责任归咎于大桥的管理部门。桥上有自己的小规模警力,大桥公司的官员被批评没有在重要地点安置警力,以保持人群的疏散。

从此以后,穿着制服的警员在桥上疏导人群成为了大桥的标配,装饰节的悲剧再也没有发生过。

事实上由于桥梁的结构比较特殊,布鲁克林大桥从修建到建成,关于它将会倒塌的传言一直都有,而这种传言也是装饰节悲剧发生的一个原因。当然,人们对大桥有倒塌危险的担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布鲁克林大桥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原来的无轨电车轨道在20世纪40年代末被拆除,道路也被加宽,以容纳更多的汽车。但桥中间的人行通道仍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行人从桥上走过,而1883年5月吸引人们争相观看的美景至今仍在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