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还记得“蒜你狠”这句网络流行语吗?

“蒜你狠”最早出现在2010年,因当时通货膨胀、天气异常,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影响农产品收成,造成市场蔬菜涨价,大土豆价钱追赶一斤鸡蛋的价格。其中涨价最离谱的就是大蒜,大蒜价格飙升100多倍,贵过猪肉!

而当时蒜农挣钱的并不多,赚钱的却是囤积干蒜的中间商。在2009年的时候蒜价就涨了40多倍,无数嗅到腥味的中间商闻风而动,大肆收蒜。2010年的2、3季度因人为、通货膨胀、自然天气等原因,大蒜创历史的飙升100多倍,让众多的中间商成了亿万富翁。

时间来到2020年5月15号晚间,高速上一辆拉蒜的货车因爆胎蒜撒了一地,交警问蒜农道:“从(周口)拉到郑州,蒜能多卖多少钱?”

蒜农李老汉在夜风中哽咽的说到:“俺们老家一斤蒜3毛钱,拉到郑州能卖五毛钱。”

在我们不禁为李老汉着急的时候,却不得不提,商超中的包装蒜十几块一斤,散货蒜也达到了七八块一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逼着蒜农自己千里迢迢卖蒜?是什么逼着民众吃着高价蒜?

答案还是中间商。因为蒜的特殊性质,非常耐于储存,中间商在蒜的收获期压价收蒜,囤积仓库,在高价期卖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间商都和商超有供货协议,普通群众无法插手其中的供应链。许多城市为了市容问题取缔了许多菜市场,禁止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使得原本廉价的蔬果、日常用品在商超中价格翻了倍。中间商和商超都尝到了甜头,便更加的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蒜农赚不到钱,民众被逼买高价蒜。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广开销路,打破禁锢农贸的枷锁。

而在这方面,成都给全国的城市树立了典范。成都疫情开放后,允许民众占道经营,盘活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将近十万个工作岗位。政策是大胆的,成果更是立竿见影,小摊贩的蔬菜货品只有商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价格,不仅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更是盘活了城市周边因疫情禁锢的经济、工业、农业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心希望其他城市能够效仿成都,做出大胆的决策,热闹的菜市场和实惠的小摊小贩不是城市市容的疮疤,而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必要设施,更是打破垄断、提振农贸经济的一剂良药。

惟愿,勤劳的农民伯伯不再菜贱伤农,城市民众能吃到实惠的放心菜,中国人的幸福感能再升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