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开头,要有“钩子”,要抓得住人,我们称之为“凤头”。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写到:

“乔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

这六字真言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头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采。

好比古代唱戏,你要是第一嗓子没有把人镇住,把场压住,开门红没惊艳住人,这台戏可能就毁了。

很多新手写作者的开头,常常叙述冗长,无点可抓,更别提勾魂摄魄的“钩子”了。

我们很多小伙伴百科式的叙述,前边几百字都没抓住人,毫无辨识度,让人瞬间失去阅读兴趣,于是跳出了这篇文章。

有时候勉强点一下题,然后这个题,埋在冗长的叙述中,很容易被忽略。

你的开头必须要有很强的穿透力,还要有足够强的辨识度,足够的噱头。最关键的是,你能接得住你的噱头。

我们现在很多小伙伴的影评书评都写得太过于板正了,尤其是看了太多百科体的东西之后,不知不觉写出来的东西也是百科体。

大家千万不要被条条框框给框死了,与其写出来的文字让别人记不住,不如亮出自己的风格,让别人记住。

我们说跟敌人过招,第一步要干嘛?要亮剑。

亮剑,亮的是什么呢?是气势,是风格,是一种态度。

我惊堂木一拍,我今天要讲什么,我元气充沛,观点鲜明,开门见山,直接给读者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所以写作上,我们要非常自信,敢于亮剑。你自己立住了,你这篇文章就立住了。

像“我觉得”一上来在气势上就已经输掉一截,我们说文气充沛,最先就是体现在你开头那一嗓子。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教你们写作框架,是在教你们练习楷书的横平竖直,但是你们自己要非常清楚,你们迟早有一天会练习行书,草书,而行书草书都讲究不出离规矩,同时又找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所以千万不要陷到套路里,教你们套路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有一天能够跳出套路,找到自己的风格。

我们很多小伙伴的叙事风格,受我们的教育语言影响,写得太抽象,太虚。像这种语言风格,套话、官话太多,特别容易引人反感。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农村妇女说话特别生动形象,反而是很多老教授,喜欢掉书袋。

大家的反馈是什么呢?很显然,宁可听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侃大山,也不愿意听博学多识的老教授掉书袋,佶屈聱牙。

比如你说封建礼教害死人,不如像鲁迅那样说,“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尽可能地“说人话”,鲁迅就属于典型的特别会说人话。

所以我们的文字要有“网感”,就是你的文字千万不要端着,你要做戴建业,把枯燥的唐诗讲得活灵活现:“种的地,草比豆苗长得还好,你种个什么鬼田”。这样一说,陶渊明一个文人的形象立马就栩栩如生了。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风格限制住,不要自己给自己作茧,给自己弄个围城,你不能说我写毛笔字我就只会写楷书,并且还只是小楷,这就是自我限定。

就好比练功夫,你不仅得会用棍,还得会“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尤其是对于文字的初学者,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都自发地想去尝试一下,这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风格的过程。

作为文科生,优缺点其实一样突出:情感丰富,表达欲强,但是逻辑性差,没有条理。

就跟我们说话,努力说了很多,听的人依旧不知所云。

这个怎么办呢?你在每次说话之前,就应该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个框框。

我要说这个事情,是为了表达一个什么观点,最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首先不要求生动形象,至少得条理清晰了。

从A如何推导到B,从B如何承接到C。

你的逻辑清晰了,主线已经在脑子里了,别人才能跟得上你的节奏。

很多人写了很长时间文章,还是达不到一个及格水平:让读者一口气看完。这个看起来很基本,但其实是非常难的。

我们写稿子,一定要等到有了明确的思路,胸有成竹之后再动笔。

很多时候文章写不透,人物写不活,是因为你在写之前没有想透,人物在你脑海里还没“活”。

如果没有找到思路,只能说明你对这个人物的感知还不够,那就得继续挖,直到找到一个不一样的点。

你必须是想明白了,才能写明白。

我总说晨夕写朴树的例子,因为写朴树的太多了,她挖了一个什么呢——“坦然地格格不入”,这恰好是我们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也是朴树之所以成为朴树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的专业度

叙事的节奏感已经有了,但是浅出不够,也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深刻的东西生动化。

我建议你多看看拾遗的文章,如何把有深度的文字精炼到让人一口气看完,并且让读者深受启发。

当你深入浅出的文字看多了,再加上有意识地精炼,“炼字炼句”,尽可能地短句短段,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这也跟我们的年龄和写作阶段有关系,很多人刚开始写的时候都容易深入深出,但是写着写着就轻盈了,欢脱了,这个跟你的人生阶段有关系。

你还在一个更注重输入的阶段,输出这块有意识地训练还不够,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沉。

写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空杯心态。

这个是我们最不能丢的东西,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抱着极大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抱着完全接纳的空杯心态,去不断地找到别人文章里边的“好”,并且下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写作从模仿、借鉴开始,不断临帖,体会其中精妙之处,是一个需要反复练笔的过程。

我们现在小伙伴的问题,大都大同小异:

1、逻辑性差;
2、没有自己一以贯之的观点,以及主线;
3、语言缺乏条理性,啰嗦,不生动;
4、框架意识不够,很多人还是没有养成写大纲的习惯,导致最终成型的房子七歪八扭。

目前的解决方案:

1、一定要写大纲!一定要写大纲!一定要写大纲!
2、一定要深挖素材,直到挖出“真金”。
3、坚持刻意练习,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去坚持输入和输出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日更四年,来来往往看到太多人如过眼云烟,很多人当初信誓旦旦,现在都默默地退出日更。

更多人急功近利看不到效果,开始对自己和写作本身都产生了怀疑。

我曾经说过,我这么多年来,勉强算是找到了一点点感觉,所依赖的无非也就是一个词,坚持

这是我最大的奥秘,如果非要加上一个,那就是“相信”。因为,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一个字一个字炼出来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与每一个写作者共勉。

(作者:李砍柴,砍柴书院创始人。整理:野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