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品鉴——石湾陶塑技艺

天有时,地有气,

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考工记》中对于“工”的标准,已延续了两千余年,如今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中,仍坚守着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标准。创作与时代呼应、融入现代生活的作品,是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执著追求,也是对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注解。

为此,小编推出非遗作品品鉴专题,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展品中,可以欣赏传承人作品的独特美感与精气神,品读非遗传承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印痕。

[非遗品鉴]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广东佛山市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

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老子

作者:刘泽棉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高55cm

作品赏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刘泽棉创作的《老子》在保持醇厚浓郁的传统石湾公仔韵味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和西方雕塑的优点,作品整体为素胎,只有须发和鞋子施釉,此素胎精雕手法为石湾瓷像的特色。作品中老子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姿态表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身披道袍,衣带飘逸,面部表情清静无为,很好的表现了老子的仙风道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雄风

作者:曾良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28×25 cm

作品赏析

作者塑造了一只目光如炬,欲展翅翱翔的雄鹰。在鹰的头、嘴、眼睛和爪的部位进行精雕细刻,鹰眼最为传神,紧紧盯着前方,仿佛不论猎物在何方,都能一击即中,鹰爪扣着岩石,似在蓄力,随时可以迅猛出击,将鹰的雄风完美雕刻出来。羽毛采用手捏和石湾传统“胎毛”技法做成,“胎毛”技法又称为“胎骨出毛”技法,是石湾特有的陶塑技法。做法是将泥胎表面较亮,捏塑成动物的形象后,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以时钟的发条打磨的小刻刀,代替毛笔,在器物的表面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鸟兽的羽翎、皮毛,然后再一丝一缕地把毛、羽刻画出来,使鹰的羽翼有天然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将进酒

作者:梅文鼎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高110cm

作品赏析

20世纪80年代初,梅文鼎率先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大力倡导石湾现代陶艺,把华夏的神韵和时代感的追求融会在陶土之中,融合中外,贯穿古今,兼收并蓄,标新立异,以全新的肌理语言,创造出“造型峭拔,流畅刚阳”的力作。作品《将进酒》以手拉坯成型,外表刻上李白《将进酒》的诗文,整体布局疏密有致,釉色黑白对比和谐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紫气东来

作者:杨锐华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88×84× 83cm

作品赏析

作品《紫气东来》描述白须紫红衣老子,挟卷骑坐于青牛背上。老子的神态坚毅自信,眉头微皱,食指向上竖起,身体略微倾斜,逍遥自在,在宽大的袖口下隐约可见《道德经》竹简。对牛的雕塑更是抓住了牛行走过程中的瞬间动作,牛头向左倾斜,全身重心落在右肢上,整个形体构成一种悠然自得之感。作者创新使用釉色,老子身披紫红外套,釉色透亮,虚实明暗,对比强烈,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同时也巧妙地呼应了《紫气东来》中的“紫”。老子洁白的胡须与紫红的外套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抓住了欣赏者的眼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春夏秋冬

作者:黄松坚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春秋冬各高33cm 夏28cm

作品赏析

《春夏秋冬》为一组仕女陶塑,由“春花吐艳”、“夏荷芬芳”、“秋月共赏”、“冬梅飘香”四件组成,作品将四季景物与人物造型合二为一,呈现东方浓郁古典美。这四款仕女作品保留了石湾“瓦脊公仔”的民间风味,充分融合了贴、捏、雕、塑、搓、捺、卷、盘、印等诸多技法,把新贴塑的手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面部表情、身体动态准确细致、花色装饰玲珑精妙。春之仕女若花中仙子,款款而行,一手提花篮,一手拈桃花,体态婀娜,神情娴静;夏之仕女倚坐荷塘之畔,画扇轻摇,若出水芙蓉,悠闲清纯;秋之仕女亭亭玉立,端庄俊逸,遥望蓝天,举杯邀月;冬之仕女身裹披风,怀揣梅花,莲步轻移,尽显回眸凝思的娇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渔翁得利

作者:廖洪标

所属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尺寸:31×20×30cm

作品赏析

作品着重于表情的刻画,渔翁聚精会神的双眼紧紧盯着仍在挣扎的鲤鱼,弯曲的鱼竿表现出鲤鱼沉甸甸的份量。鱼塘边微风吹拂着渔翁,白色胡须迎风飘逸,嘴巴微张,腹部肌肉内收,使人仿佛听见了渔翁在钓到大鲤鱼瞬间时的惊呼。作品对渔翁须发、衣服及鲤鱼施釉,用粗犷写意的衣纹线条结合精细显露的人体肌肤,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视觉效果。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相信石湾陶经过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的融合,打造了全新"石湾公仔"必将把石湾陶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新陶塑潮流

好了,今天的介绍到此结束啦!

-END-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信息来源:广东省文化馆、搜狗百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刻瓷艺术网

图片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特此感谢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