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首圖 |「长江美术馆」

城市总是行色匆匆,我们何时何地能所停驻?

有人说红绿灯能让我们停驻,那是被动的,偶尔还带有烦躁的心绪;有人说公交车站能让我们停驻,那带有目的与时间刻度,证明着我们的行色匆匆;还有人说是美术馆能让我们停驻,是为了“美”本身,感知与认知的交错触达,须得缓慢的步伐与心灵的清空……而所有停驻里,美术馆的停驻大概最值得流连忘返。

乍听起来,美术馆与我们的距离有些远,有高傲与孤寂的光晕。而当你走进它,置身于它的场域,你会感受到它的不同,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会触动着我们,召唤着我们与之亲近。

它向我们讲述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缘由——因一个桃源梦的美秀美术馆、因一棵树的松美术馆……

又向我们敞开静谧、思考的空间——在长江美术馆的“光塔”同时感受起点与终点,在阿布扎比卢浮宫欣喜遇见散落的阳光雨……

还向我们细数着家珍,讲述一个个艺术的故事,讲述如何保留过去,停驻当下,期盼未来的点点滴滴。

美术馆,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容器,本身亦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在它面前的停驻,也将是一场奇妙的遇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松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扎比卢浮宫的“阳光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岁月里浸泡、流转了千年,大抵是我们最为熟知的理想代名词,它始终存活在幻想里,愈发美丽亦愈发难以触达。

还好,有一座美术馆让这“桃花源”得以幻真。美术馆名曰“美秀”,由我们骄傲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这亦是贝老公开表示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美秀美术馆以《桃花源记》为灵感,创造了一个地下的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 美秀美术馆官网

这所“天堂”隐藏在京都郊外的一座山谷里,去往它的路程颇费劲。

换乘好几种交通工具,或地铁、或巴士,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缓缓进入森林的幽幽。快到达目的地时须得步行通过那长长的隧道。行人前行些许,可感“仿佛若有光”,继续前往,可惊叹“豁然开朗”。路径一步一步的仪式感把城市里“触手可及”的美术馆变成了“朝圣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隧道,美术馆风姿绰约地等待着观者。

最引人入胜的定是那颗贝老亲自挑选的150多岁的老松树,“天圆地方”的玻璃门不自觉地成了天然的画框,门的四段又不自觉组成了屏风,老松树亦不自觉成了一幅画,窗外感应着四时的冷暖变化,窗内感应着人群的喜怒哀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光来设计”是贝老建筑的意趣,光线即是美术馆的表情。

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给艺术品打光,美秀美术馆中艺术品的“光”都是自然赋予的。从清晨第一道清透的明亮开启,到黄昏最后一道暧昧的暖光结束。艺术品不再是“人造光”下沉睡而高贵的物件,而是人间的精灵,感应着自然,光是它的色彩,人是它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秀美秀,其实是创办者小山美秀子夫人的名字。美秀子夫人热爱中国古典美学,收藏了很多东方艺术珍品。她一生的追寻便是“人如何在生命中追求美这件事”。

追寻美这件事不光只是艺术的特许,还是美术馆本身的寻觅。美秀美术馆即是如此,它不仅仅只作为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反而它更像一场展览,展览着这场“桃花源”的心事,展览着人、自然、艺术之间的呼吸。应了贝老说的“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终了与开始之间,自然与艺术之间,全然交付这美术馆的丰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抵是因为那首《从前慢》,大多数人们熟知了木心,并惯性地把他唤做“诗人”。

木心本人或许不太情愿这样的谓称,晚年的他只说,“不用考虑把我放到什么历史位置上。没有位置,只留痕迹。”而他留下的痕迹,在一座美术馆里可寻得,那就是以他为名的木心美术馆。那里细数着木心的画作、手稿,他爱的哲学家尼采,他爱的画家林风眠,当然还有那些绕不开的往事。

美术馆坐落在木心的家乡乌镇,木心曾骄傲地说家乡有梁昭明太子的读书处,有大文学家茅盾的书屋。也曾出于种种缘由,木心出走家乡数十年,他于这里的情感,终究是爱得深沉的。年老归根之此,化作一座美术馆,约摸也算得是浪漫的归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心美术馆之尼采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心美术馆之尼采画像

当年学生陈丹青拿来了美术馆的设计初稿给木心看时,先生躺在病床上,只是喃喃自语指着说,“风啊,水啊,一顶桥”。

木心自知平生什么都不像,只像风,不愿意被定义。又言“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希望自我能像水一样温柔而包容。而一顶桥,即是美术馆一般,连接着风与月,过去与未来,诗人与人群、艺术与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 看理想

木心曾幻想自己的美术馆是一个一个的盒子,人们可以听着莫扎特音乐从一个盒子走到另一个盒子。按照木心的想象与心愿,设计师们将美术馆以三五方现代几何造型起伏衔接而成的。的确像是莫扎特的音乐,节奏起伏高低,有着人性的关怀,人们善待着这个世界。

盒子的深处,最是这依山傍水之地、繁星烂漫之时,读书正好。苏格拉底、柏拉图、莎士比亚、加缪……群星闪耀在美术馆的图书馆,读者悄然路过,亦可感知那些善与知,美与思。读书使得木心心安,这间读书的小屋亦使得来访者心安。木心似风,美术馆亦似风,忘却原有的设定,只是自在地飘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心的画作与文学著作是他一生得骄傲,全部藏匿在这美术馆。遗憾的是,木心没能看到这所“桥”似的美术馆。所幸的是,我们能走过这顶桥,走进木心的心里,自在随心瞧一瞧,这便足矣。倘若木心知道也会欣然微笑,诗人不诗人又何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心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座美术馆都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什么,更多在于做了什么使文化永恒。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它是中国的样子,当初被设计出来的时候,设计师戴念慈先生从莫高窟的九层飞檐中吸取灵感,在外观主体上采用了“三段式”,其中塔尖高耸的韵味,在金光璀璨的琉璃屋顶映衬下显得很有层次。

主楼完成后,周恩来总理说,作为城市建筑,美术馆应该有城市园林的特点,于是有了中国趣味的长廊、竹林和卷棚屋顶。细细考究下去,它的每个细节都是中国文化的浓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是浸入心肺的一种基因,中国的艺术家都以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为荣,这不仅是一种级别的肯定,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承诺。

自然而然许多人对艺术的认知也是从中国美术馆开始的,几代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开眼”,对现当代实验艺术从“初见”到获得认知,对民族艺术到世界艺术的审美启蒙,中国美术馆的观展史,成了每个人的审美成长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的艺术之所以永恒,在于变化中的社会被艺术沉淀出了人性,以及我们所遇见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但中国美术馆承载了这种美好,因为它让艺术为人熟知,能够让人接触到那个无忧无虑的自我,从而获得片刻的欢愉。

阿兰·德波顿说,片刻的欢愉也是一种成就。在这座近70岁的建筑里,我们见到过太多艺术和时尚的成就,也正是这些被美术馆承载着的成就,以一种永恒的姿势陪伴我们长大。

这是中国美术馆的故事,承载的不只是艺术的故事,还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人们不变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半海水,一半沙漠,升起一座艺术宫殿——阿布扎比卢浮宫。

这座借着“卢浮宫”之名的博物馆,一出场便让世人惊讶不已。先用昂贵“身价”打破人们对金钱的想象力:2007年,阿联酋斥资5.25亿美元向法国买下“卢浮宫”品牌30.5年的使用权,又花费7.5亿美元从法国雇人管理借来的艺术品。后邀请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亲自操刀设计,价格不菲的建造费自然更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扎比卢浮宫虽借着卢浮宫的名字与部分藏品,但绝不是为了复制另一个文明,它是彻彻底底属于阿拉伯世界的博物馆。主设计师让·努维尔在始初就力求这座“艺术殿堂”要深入到阿拉伯文化根部,阿布扎比卢浮宫所创造的是“一个沉静而亲切的、充满光影和映射的空间。它期望自己属于国家,属于它自身的历史与地理环境,而非某种令人厌倦的、约定俗成的转译或者赘言。它期望展现的是一种别处所没有的迷人魅力。”

阿联酋崇尚的棕榈树与几何美学给了设计师让·努维尔灵感,他设计了直径达180米的巨大圆形穹。穹顶上的图案在八个重叠的层面上以多种尺寸和角度重复排布,白日下着“阳光雨”,夜晚闪耀着7850颗 “星星”,光落在博物馆里每一个不经意的角落,好生梦幻。

也难怪,在沙漠和海洋的交界处突然耸立起一座艺术殿堂,本身就是一件梦幻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扎比卢浮宫常设的展线也颇为特别。不同地区,相近时段与主题的艺术品排列组合,多元的文化视角并置,隐隐约约在找寻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处,颇有“普世”意味。

诚然阿联酋的历史暂且较短,“土豪”的标签亦挥之不散。倘若我们行走在这座阿联酋的艺术宫殿,先是感叹“金钱即文明”,而又体会“文明即金钱”,再后来,只感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合奏欢唱。原来,文明即是“光”,希望与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师唐克扬说,“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地点,一种公共形象,一个场域……它也是一个具体的‘终极空间’,而且是一类‘私人空间’,需要落实到单数的眼睛和心灵。

美术馆们或以长江、松树之名,或以古人、画家之意,以当下值得探索的任何可能性为缘由,来到我们的身边。

尽管在这悠悠岁月里,它们的存在或许有些不合时宜,它们的生存或许有些艰难,但它们依然是行色匆匆的城市里理想与美好的停驻。

美术馆,不管借谁之名而起的,但终究还是成为我们私人的一种体验或回忆,这也许就是美。

美要遇见,那就从遇见一座美术馆开始吧。

编辑丨乔唯

-参考资料-

唐克扬《美术馆十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作】

美术馆筹建咨询运营管理服务、

文创产业园区策划规划及运营管理、机构合作、个人展览合作、项目合作,

联络方式:Email: iap110@126.com

【其他】

文艺类项目创投及孵化

大型艺术节、双年展,艺博会策划及运营

艺术品专业收藏与投资顾问

家庭家族艺术资产配置顾问

大型文创园区、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计划的策划、实施

请加梁克刚本人微信

liangkegang2018

私洽

美术馆管家固定广告位

第二届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 正式启动

总策划:梁克刚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著者:孙琳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