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史称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这次战役在宏观历史长河中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而结果是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孙权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赤壁之战的后续是孙刘联军面和心不和,已然出现了嫌隙,而曹操北方已定,皇帝在手,为何他不在赤壁之战后重新凝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呢?

发动战争之前,发动者自然要盘算这场战争的胜率有多少,如果重新凝聚实力再次讨伐,胜率高不高呢?答案当然是不高。

先说说天时,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的精神打击很大。他受打击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一直以来都十分顺利的自己在赤壁的损失,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老了,而且这次战役他失去了他最爱的儿子曹冲,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这位老父亲的精神支柱瞬间垮掉。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彻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过半百,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第二年曹操便立刻率军回邺城,说出自己有攻打荆州的想法。然而谋士贾诩说,我们刚刚打完一场仗,应该休养生息,打荆州一事可以缓一缓。但是曹操认为,自己年纪已经不小,况且自己一直都是大捷,军队士气正旺,应当一鼓作气南下,他已经不能再休息几年了。

从曹操当时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决心也非常强,可谓是不胜不归。但事实是骄兵必败,本次失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完全没有了当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迈气概。

赤壁大败后,曹操赶紧回到北方,因为他怕自己的大败传回北方,会引起众多不服他的势力造反。等到第二年,当曹操稳定了北方后,他再想南下荆州,已经不可能了。南方的局势已经是:周瑜带领吴军攻占南郡,刘备乘机取了荆南四郡,很多刘表的旧部投奔刘备,孙刘在荆州的根基已稳,没有他曹操的一份了。此时,再想去打荆州,胜率已经不高了。这就是失去了天时。

再说说地利,赤壁大败后,曹操已经失去了好不容易训练好的水军,他的两名水军大都督也在这次战役中被离间计给误杀了。曹操此时没有对长江的控制权,孙刘靠着长江这一天堑,挡住了曹军。此时曹操再想南下已经是十分困难了,那必然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

至于人和,一场这么大的失败,天下人都等着看他曹某人的笑话,他的北方和西边又怎么可能会安定呢?

再加上荆州收编的水军全部报废,陆军也有许多折损,战后荆州爆发全面瘟疫,死亡十几万人,其中还有他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原本龟缩淮南山头的袁术旧部陈兰、雷薄等人趁机配合孙权在江淮叛乱,刘备和周瑜联军更是剑指江陵,最后曹操只得无奈放弃江陵,以襄阳、樊城为南线的防守重心。西边半独立的凉州军阀们也逐步造反,先是同样是朝廷所派的刺史邯郸商被武威太守张猛所杀,后来是韩遂等人杀张猛,最后老曹和他们决战。这种局势下,曹操只能稳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已无力扩张南下了。

集权过度的曹操,骄傲自负的曹操,最终也自食恶果,年事已高的他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再也无力南下,抱憾而终。这就是为什么赤壁之战后,曹操不重新凝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