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副对联相传原作者是屠户徐五,后被曹学佺录用。现在经常被一些人用来讽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们,引起过多次争论。在这里,让我们重新了解一下这副对联吧!

曹学佺——不愿“负心”的海内鸿儒

曹学佺——不愿“负心”的海内鸿儒

曹学佺,生于 1574年,卒于 1646年,字能始,号石仓,福 建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区)人,是著名的晚明闽中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22岁,他考中进士,被封为大理左寺正,四川按察使等职位,一度风头无俩。然而“因忤当道”,也就是没拍好上级的马屁,于是被降级,贬职。

过了好多年,曹学佺因为才华横溢被重新启用,当上广西右参议,没想到,他撰写了一部《野史纪略序》,又影射了上层大人物,于是被遣归福州。

曹学佺一生仕途坎坷,然而他却是被后代公认的“好官”。在四川任职期间,他主动减轻赋税,控制米价,抗洪救灾,蜀地百姓感叹:“三百年未有之特恩!”

在广西任职期间,他力破蛮夷之地的贪腐风气,扬善除恶,让一方百姓终于不必日日惶恐,“政治贤明,百姓循礼,守法四方,盗贼不至。”

在家乡福州任职,曹学佺修桥通渠,资助贫苦学子读书,备受家乡人民的爱戴,福州人民甚至还为他立祠,可见曹学佺的为官生涯政绩不菲。

可惜执政者不作为,清兵伺机入侵,曹学佺虽积极谋划抗清复业,然而他毕竟只是个读书人,且始终没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当得知清兵攻陷京城(1644年),曹学佺还跳河以明志,被家人救起;直到清兵进入福州,他深感“一生不能侍二主”,于是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身亡(1646年)。还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由此可见 ,曹学佺才华横溢,政绩斐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即使被朝廷不重视,被当道者排挤,也依旧爱国爱民,与“负心”根本不沾边,为什么又说出这样的“贬低”读书人的话呢?

“屠狗辈”和“读书人”

“屠狗辈”和“读书人”

说到历史上留名的“屠狗辈”,很多人可能会想起刘邦打败项羽的利器之一——樊哙。

刘邦在起义之前,经常流走于市井之间,于是认识了当时的杀狗屠户樊哙。两人一见如故,樊哙将刘邦视为兄弟,经常仗义相助。甚至刘邦起义之后,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他的队伍,助刘邦一臂之力,最后在楚汉相争中付出巨大贡献,成为刘邦制胜因素之一。

因此,便有了“仗义每从屠狗辈”的说法。古往今来,像“屠狗辈”这一类人,或者说是在世俗眼光里的底层人物,要想在社会里立足扬名,多是靠强大的人脉和名望。而他们的人脉和名望,需要他们的“仗义”来树立,想来也是,如果他们也蝇营狗苟,怎么会有人追随,他们的利益也守不住。因此要说“仗义每从屠狗辈”倒也可以理解。

然而古代的读书人多是为了走上仕途,跻身上流社会而奋斗。这群人往往是家族的希望,荣华富贵的“种子选手”。在强大的竞争面前,人人自保为先。况且,在古代,君主的威严不容挑战,上位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重重权力之下,这群读书人如果想站稳脚跟,经常就得违背自己的内心而迎合上司。

结合曹学佺的仕途经历,他就是敢跟上司叫板,为了自己那“爱国爱民”的初心忤逆上位者,因此处处受挫,不免心怀戚戚,感叹这世道为了权力和地位而违背本心的同僚们实在太多了。

“负心”被误解了!诋毁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

“负心”被误解了!诋毁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

综上所述,这里的“负心”应当是“违背自己的内心”的意思。在古代,“屠狗辈”多为目不识丁的人,因此为了立足和发展,广交好友,拉帮结派,为人仗义;而一些“读书人”为了竞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违背本心,蝇营狗苟,独善其身。

如今,仍可见一些人用“负心多是读书人”来讽刺知识分子,其实大可不必。现代又有多少人真的一辈子没违背过自己的本心呢?只能说,人们对“屠狗辈”和“读书人”的期待不一样。

“屠狗辈”在他们眼里就是目不识丁,甚至蠢笨的模样,而读书人就是满腹诗书,心怀天下,毫不利己的模样。因此,“屠狗辈”仗义就是值得万人称赞,而“读书人”向社会屈服就是“负心人”。殊不知“屠狗辈”和“读书人”本质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群,拥有一样的时代背景,“屠狗辈”也有蝇营狗苟之辈,而“读书人”也不乏曹学佺这样坚持内心之人。

因此,用“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副对联来讽刺他人的时候,可不是”捧一踩一“,而是已经贬低了这两类人。

以上就是正文内容,欢迎关注@明玥想,分享我的理解,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