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70%左右的城市都选择了填埋。

突然暴增的垃圾,使原本能用24年的填埋区,以2倍速提前堆满。

《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北京日产垃圾1.84万吨,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整个三环路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还有在2010年,导演王久良拍摄的《垃圾围城》更是震惊世界。

上海既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全国产生垃圾最多的城市。

2016年,上海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就达到879.9万吨,全国第一。

垃圾围城”正在上演。这些垃圾来自何方?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

吃的零食袋子、喝的饮料瓶子、装外卖的塑料袋、还有拆掉的快递包装……

生活越便捷,就必定会制造更多的垃圾。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在路上,至少产生4亿个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

快递量一样令人感到恐怖,2012年是50亿件,到2018年已增长到500亿件,今年预计会变成700亿件,这种规模简直难以想象。北京垃圾围城,上海垃圾围城、深圳垃圾围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众所周知,日本是垃圾分类最出名的国家,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自然高吗?错!是岛国毕竟岛国,地儿不够埋,只能一步步把自己逼到这个份儿上。

对于任何国家的国民来说,垃圾分类还只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小步,前端垃圾分类的精细度是否够高,中端垃圾归类是否高效,后端垃圾处理是否生态得当,都是未来社会长久专注的重要议题。

而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的进,让城市人口积聚,生活垃圾也在成倍增加。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楼紫阳说过,垃圾处理是系统工程,可以用“收、运、处、回”四个字来概括,即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回收。要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需要环环相扣,互相协调。

“前端的垃圾分类做得好,后端的回收和处理效率也会提高。”楼紫阳说,在源头对垃圾进行粗略的分类,后期的处理过程就不至于太麻烦,比如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不掺杂其他垃圾,那么肥料和饲料的质量也会高一些,这样农业口、林业口才能回收利用。小圾科技终端就在一直用成熟的技术和人文化的产品理念,帮助每个社区实现前端的精细化垃圾智能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只有垃圾处理后端的配套设施跟上,前端的垃圾分类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饮食习惯与国外差别非常大,造成厨余垃圾的产生量和成分不同;第二,中国人口多、密度高,互联网产业催生出的新型垃圾逐占比越来越高。

除了居民区,还有医院、学校、办公区、公园、菜市场、火车站等,不同功能区的垃圾组成和特点不一样,制定的垃圾分类方式应有所区别。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从民间自发的“垃圾分类第一院”,到政府推动的城市试点,再到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中国正在逐步探索切实可行的独特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