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城市的附属物,城市的运转每年将产生上亿吨的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今当人们陶醉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这支垃圾“大军”也正一步一步地包围着他们,并随着城市的增大而增大。刺鼻的空气,巨大的垃圾山,周围灌木和树上零星点缀着的脏塑料袋,在风中不停地打着旋儿……随着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中国城市的“垃圾之困”也愈发地凸显出来。

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物业是否为垃圾分类投入了合适的成本、小区住户的垃圾分类素质、定点投放的时间设置等。由于不同的小区实际操作投入不一,也就导致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差别。

垃圾分类技术装备设施不完善。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只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居民很多时候分不清楚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投放粗略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困难,此外,垃圾回收站、运输工具和处理设备也存在着数量缺乏,设施落后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足。垃圾分类收集必须有广大市民对分类收集方式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由于民众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欠缺,经常会出现“对我来说没用的东西都是垃圾”、“垃圾分装是一件麻烦事”或“一直没搞明白垃圾到底怎么分类”等等想法,导致垃圾不分类随意投放。

明确垃圾管理“三化”优先次序,即减量化(抑制产生)、资源化(循环利用、 堆肥、能源重获)、末端处置。同时,“无害化”应作为覆盖垃圾管理工作全过 程的基本前提;同时,各级垃圾管理部门应明确意识到“垃圾管理”与“垃圾处 理”理念的根本不同,建议将垃圾管理决策目标放在“垃圾管理”的生命周期体 系下进行,而非重视末端的“垃圾处理”体系。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垃圾产量超过20亿吨,其中占比最大是厨余垃圾,紧随其后的是纸品和塑料。

把“清运量”当作“产生量”可能会混淆一些客观事实,因为垃圾清运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产生量发生了相应变化。例如,某一时期清运量监测统计数据下降的原因可能不是产生量减少, 而是清运工作没做好——更多应该进入处理设施的垃圾被随意堆放,变成了“野垃圾”。用推算值 代替实测值也存在问题,因为没有实测就不可能准确地知道现状,也不能准确推算出垃圾量的增 减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截至今年年初,全国共有237个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其中,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超过70%。

如果循环利用得当,例如在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将提取出来并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以这种形式完成垃圾循环利用的“后端”。

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例如在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将提取出来并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以这种形式完成垃圾循环利用的“后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