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沉睡了百年的圆明园古莲开了。十一颗古莲的种子长埋于水中,见证了圆明园的百余年的兴衰,2017年被工作者发现,精心呵护,其中六颗成功苏醒,移植于园中荷塘,终于盛开。就这样,圆明园因古莲在又大大的刷了一波存在感。

圆明园可以说是文博界最能破圈的的话题了,它就像近代整个中国的缩影,辉煌的时候它是万园之园,落魄的时候却被付之一炬。中国人对它都有共情,所以圆明园的方方面面总会牵动人心。圆明园兽首、《四十景图》等每一个都是大新闻。

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器,它是圆明园旧藏,国家博物馆为这一件文物专门举办过一个展览,轰动一时,它就是虎鎣(ying,二声)。

虎鎣是什么?它有何特别价值?本期灶物者带您看看这世上仅此一件的青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

“鎣”这个字非常生僻,即使是学文博专业,不是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也很少会涉猎到这个字。“鎣”在文物中,是一类青铜器的名称。

我们来看一下虎鎣。虎鎣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青铜器,有点像今天的茶壶,造型很优美。它肚子圆圆的,脖子挺短,肩膀挺有棱角。肩膀的一侧有可以出水的嘴,另一侧有一个把手,上面有龙头,盖子上卧着一只老虎,看起来炯炯有神,因此这件文物以“虎”命名。虎鎣的器盖与把手上有小环钮,原来这两部分应该是有链条相连接的,这和我们今天很多茶壶上防止盖子丢系个绳子的做法非常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细节——可以连接的环儿

初次看见这件虎鎣的时候,觉得它特别像青铜器中的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

通过这个解释可知,盉是用来调味的,那盉是用来装调料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盉调的不是食物的咸淡,而是酒的浓郁程度,所以它属于酒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中期盉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盉的肚子也是圆圆的,有三只或者四只脚,上面有盖子,一边有用来倒酒的流,和流对应的一边有把手。盉这种形制的器物出现很早,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就有出土,不过那时的都为陶制,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历史上的夏朝对应)后,青铜盉开始盛行,商周时期的众多遗址、墓葬都有青铜盉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鸡青铜博物院藏西周逨盉

鎣和盉很像?它们到底是有什么关系?

有学者认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或者方言的称呼;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小范围模仿盉制作的器物,根据考古类型学比对及文献记载,鎣最迟出现在西周早期。

鎣和盉那么像,怎么区分?

答案就在于鎣身上的铭文。

就拿虎鎣来说,它的器盖内有四个字,根据专家推断这四个字应该是:“自乍(作) (供)鎣。”“乍”字是反写的。而“共”通“供”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器盖铭文

《广雅释诂二》:“供,进也”。
《玉篇人部》:“供,祭也”。

把这四字铭文,翻译成读得懂的文字,就是这是自家做的祭祀等时候使用的器物。既然要在祭祀的时候使用,又是一件酒器,那鎣这种器物要如何使用呢?

不管鎣还是盉都太像今天使用的茶壶了,所以第一反应就是拿它来倒酒,但作为记载中调节酒浓郁程度的器物,它可装水也可装酒,倒在爵、斝等盛酒器中来调节酒水浓度。

这件虎鎣铜质很厚,铸造精良,但在外底部等部位也有修补的痕迹,说明它被使用的频率并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底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

除了造型,虎鎣的纹饰也很精美。它的肩部有卷曲夔纹,上腹部有横S形的斜角云纹,下腹部有弦纹,腿上有饕餮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身上的纹饰

当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盖子上的虎,和把手上的龙。

《说文解字》:“虎,百兽之君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经常和龙并列。这件鎣既有龙纹,又有虎纹,十分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青铜器上的龙型把手,下面这个是虎鎣上的龙

现在如果要查青铜虎纹的资料,会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出来: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巴国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等。这些地方在夏商时期,都属于中原以外的方国。

方国简单的说就是夏商时期以部落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国家。尤其是商朝,王幾之地并不大,采用的就是中原核心古国+周围方国的国家管理模式,出土的很多甲骨上的记载,就证实了这点。

因为很多典型有虎纹或者单体虎形象的青铜器,都是在“方国”的地盘出土的,所以说那个年代,虎纹不是中原青铜器上纹饰的主旋律。青铜器上更多见到的是兽面纹或者夔龙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卧虎侧面

虎鎣上的卧虎,让它的造型精美独特,而更罕见的是鎣这种器物。鎣是盉的一种,它是特定时点、地点的产物,数量非常少,公之于众的“鎣”全世界都没有十件,而有虎纹的鎣更是全世界唯一一件,它的价值可见一斑。

青铜器上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虎纹,是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虎耳方鼎。在殷墟的后母戊、后母辛铜钺上就有双虎人头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耳方鼎

文物学上判断一件文物的价值,一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方面入手。三者有其一,就可以定义为文物。

虎鎣是一件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一方面源自于它一枝独秀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收藏史。

虎鎣和很多青铜器不一样,它不是我们近100年通过田野考古发掘的,它很早就被出土了,作为宫廷收藏而存在。

现在很难去追溯它的现世时间,对于它最早的收藏记载就是圆明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对于圆明园,中国人都不陌生,它最早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康熙皇帝赏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园子。1722年胤禛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扩展、修缮。自此,圆明园就成为清代皇室在北京的避暑、听政的好去处,真正成为“万园之园”。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件虎鎣,除了本身以外,还有一个底座。这个底座也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文物,它的名字是: 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

这个底座差不多高6厘米,整体是三个“灵芝”拼成的,用紫檀木制作,上面被精雕成云纹,三个灵芝上分别有一个窝,形状和虎鎣的三个蹄足正好吻合,可见这个底座是清宫专门为虎鎣量身定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

说到灵芝,首先想到是灵芝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是能治病续命的“仙草”,因此灵芝纹有长寿富贵、如意吉祥的寓意。我国灵芝纹使用很早,秦汉以来一直就是石刻、器物中常见的题材;明清时期,对吉祥寓意的追捧远超前代,灵芝纹更是经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活跃,这点在木料加工方面也有体现。

在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中,盉经常与盘配套使用,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是虎鎣的专属“盘”,虽然和青铜盘不同,但灵芝纹和紫檀的搭配,再配上云纹,虽是后世所做,却没有违和感,反而更增虎鎣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蹄形足以及底座

为这件器物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底座,可见对它的喜爱,虎鎣在圆明园的日子应该是惬意的。

但这一切随着1860年的那场浩劫戛然而止。

雨果:“那年,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

这是法国文豪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描述。园中很多精美的文物被运送回欧洲,很多文物就在现场拍卖,还有一些直接被毁。

虎鎣是不幸的,它目睹了这场文化浩劫,但相比很多完全不知去向的文物,它又多了那么一点点幸运,它有清晰的被收藏轨迹。

拿走虎鎣的是参与了洗劫圆明园的英军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利刘易斯埃文斯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道:“这座园林里有随处可见精美的青铜器和珐琅器,但体量太大了,搬不走”(The temples were enriched with quantities of most beautiful bronzes and enamels, but were too large and heavy to be moved conveniently…)”。

但他还是拿走了一些东西,比如说珐琅彩花瓶以及一些瓷杯(I succeeded in getting several bronzes and enamel vases)。

虽说他的信中没有单独提到虎鎣的名字,但可以想象,虎鎣应该是和其他一些青铜器一样被哈利带走自此 “虎鎣”这件来自中国皇室的珍宝就收藏在哈利的家族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放在哈利家的虎鎣

2018年4月的时候,英国一个名叫《古董交易公报》(Antiques Trade Gazette)的媒体刊登一则消息,消息说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的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坎伯雷特拍卖行拍卖。经我国文物部门的核实,确认这件青铜器就是150多年前圆明园的流失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拍卖照片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次联系英国坎伯雷特拍卖行,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终止对虎鎣的拍卖。

近代,除了中国,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在战争中受文化遗产被损毁,文物被掠走的情况,所以在战争等背景下被盗走的文物的归属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组织也做出一些努力,针对虎鎣等这些因战争流失文物的追回,我们最多依赖的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海牙公约》和《巴黎协定》。

1954年通过的《海牙公约》全称是《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情况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

《海牙公约》:每一缔约国应在敌对行为终止时,向先前被占领领土主管当局返还处于其领土内的文化财产。

1970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全称是《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巴黎协定》: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进口的此类文化财产,但要求国须向不知情的买主或对该财产具有合法权利者给予公平的赔偿。要求收回和归还失物必须通过外交部门进行。

这两个文件是目前控制文物非法流转、促使因战争等流失外国的文物返回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但因为公约的约束力有限,参与的国家有限,导致在实际操作时困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卧虎的背面和正面

我们相关部门在和英国拍卖行沟通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他们不仅拒绝归还文物,还继续拍卖。在2018年4月11日,虎鎣以4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60万)的价格被拍出,远超出最初20万英镑的最高估价。

本以为虎鎣回归无望,这次现世后要再等多年,没想到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拍卖结束后17天,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坎伯雷特拍卖行的邮件,邮件说虎鎣的境外买家希望将它无条件捐赠给中国。7个月后,11月23日,虎鎣在阔别祖国150多年后,再次回到北京,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博为了迎接这件特殊的文物,给了它最高的礼遇——为一件文物办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叫《新时代 新命运》。

的确,一个人无法摆脱整个时代的羁绊,超然世外,一件文物就更是只能随时代沉浮。屈辱的近代,圆明园被毁,虎鎣被掠夺;而新的时代,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虎鎣终于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新时代 新命运 展览海报

虎鎣,相貌似盉,全世界只此一件。它早早出土,成为清宫收藏,后入住万园之园,但随园子被毁,虎鎣也被别人掳去,过上了颠沛的生活。

虎鎣,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它生于青铜盛世,长在文明古国,却亲历国家衰败,离家150余年,终于回归,是新时代赋予了它新命运。

虎鎣,名如其运。现代汉语中“鎣”字是“琢磨使有光泽”的意思。3000年前,它初出熔炉,经精雕细磨,金光灿灿;现如今,它历经岁月洗礼,再镀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鎣

1.王珏. 点亮“国宝”回家之路[N]. 人民日报,2018-12-20(005).

2.徐肖梅.传统家具中的装饰纹样——灵芝纹[J].家具,2009(S1):72-75.

3.陶怡曦. 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上的虎形象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