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在论述阅读的重要性,它是高效自我提升的绝佳途径,而且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做到,尤其在当下移动设备、电子书盛行的时代。

难得挤出大把时间阅读,肯定得有所收获,你觉得这种收获应该是什么?是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本数量,还是你能合上书本随口背诵?

我认为,这两者都不是最让自己终生受益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你读这本书所领悟到的东西】,这便是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实际上包含着一种本质要求,那就是【自我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而不加思考”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阅读而不加思考”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当你看完一本书,合上它,用自己的话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阐述了什么道理?”——如果你的大脑第一反应是一片空白,连关键词都串联不起来,那肯定没有经过思考加工。

即使当时能背出来,但30天后、1年后、10年后,你可能连书渣都不剩了。什么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什么受益终生、洗涤心灵,都成了无稽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本书里的道理

三本书里的道理

我是一名阅读爱好者,从小至今,没有任何事情能像阅读一样让我坚持这么久,但我曾经也经历过“囫囵吞枣”的读书阶段,以至于为了应试而背诵的诗词歌赋、名言典故、公理公式,在高考之后光速忘却,印象深刻的所剩无几。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才深深地知道,不理解、不思考、不内化,这些知识和文字永远也不可能是自己的,曾经花费的大把时光竟差点成了无用功。

所以时至今日,我也一直在不断摸索着阅读的方法,不断尝试用各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我所读的书,尽量把它们读透、读懂,加入自己的理解。

.

当我读《管理十诫》,如果不加思考,可能就只是记住了10个法则,但我更喜欢学习作者优秀的管理经验,去思考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整体运营,尝试抽象出更普遍的规律,然后再对应到书中的案例去验证,就在这种“思考-验证-再思考-更新”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

这时,我所学到的不再只是这本书上所写的十个法则,而是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管理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读《杀死一只知更鸟》,如果我不加思考,我可能只是个看童年故事的观众,这显然是肤浅的。其实我一开始读到的是一个父亲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到后来案情展开,我更多地在思考种族和法律,到这里,这本书所讲的就不再是以往某个年份的某个小城镇的某个卑微黑人的被冤史,种族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是从以前到现在都仍存在的问题。反观当下,现代法律越来越公平正义,但真的对黑人也有着同样的公正吗?知更鸟不该死。

虽然过了5年后,我可能会忘记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但我仍然不忘那一场审判的描述,我仍然深刻牢记着那个法官仁慈却又无力回天地给这个黑人争取辩驳机会,我仍然会不断地思考这个社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人读这本书,都无法不思考。作者细腻、形象的文字,刻骨铭心地描绘出一个出生自带绝症的婴孩从生到死的历程,光是看文字已经让我心疼到眼泪决堤,再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去读,这痛苦、煎熬和生死线上的纠结,简直让我和他们一起心态崩溃。

我感受到了生死和生命的哲学意义,就像作者所说的,难道真的只有当一个人活到80岁才算活过、有意义?

这同时也让我对生育有了思考,未来当我为人父母,肯定不会去遗憾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身体缺点,因为比起妞妞和她的家庭所遭受的,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阅读学会了思考,再回过头去读以往看过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一种进步的力量,至少证明了加以思考的读确实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深刻、广阔。

我眼里看到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脑中便能想到历史变迁和光阴流逝;嘴里读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里便会感叹诗人的仕途起落和人生历程;耳中听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就会联想到同样亡国之作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一时期读不同类的书,可能会自然杂糅融合;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可能会生成更深远的认知。

就像我花两年读完《人性论》系列三部作品,一读真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二读开始懂得作者的论述方法和思维方式,三读我已经可以跟着作者的逻辑去拓展思考了。这就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阅读和思考,就像一朵双生花,一朵盛开另一朵也应随之绽放,一朵凋零另一朵也无法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