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出名的211、985高校,这些高校是国家的科研实力代表,其中不乏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这些名校,但也有这么一所有着与自己名声不符的科研实力的高校,低调发展,默默无闻的搞科研,可谓为科研界中的老大。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所高校地理位置并不在北京,上海这些经济繁荣地区,而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人能猜出这是哪所高校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文学家郭沫若兼任,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年代,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以建立,汇集了国内一大批科学家和人才,70年代,考虑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学校迁往安徽省合肥市。在当时,国内各地都相当贫弱,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各方面的资源也非常匮乏,但为了保住”中国的科技苗子”,安徽省还是从教育经费、建校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供了保障,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恢复了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随后不久就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这种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仅为当时的高校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学校自身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拥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科排名方面,中国科大有10个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学术影响力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学科实力强大。同时发表SCI论文以及卓越论文数持续增长,SCI论文篇均引用连续8年保持C9高校(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第一。这标志着中国科大在学科方面的科研实力已进入国际前列,与其他世界名校也有一较高低的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强大的科研实力背后,也离不开一批高素质人才的默默付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154人,其中教授701人,副教授800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5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学校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也不断为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着行业精英和人才,为国家科研事业默默的付出着。其中热点事件就有2016年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号“,是由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共同研制的,”墨子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或将领先欧美获得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中国科研实力逐渐迈进世界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所科研界大佬般的高校为何名不见经传?在清华北大身边却显得如此卑微,这不仅与学校低调办学,一心搞科研的风格有关,也与学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地理位置相关,不像那些位于北上广这些地段繁荣的名校,有着地域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依靠,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中科大与安徽的关系更像是一对相濡以沫的难兄难弟,在国家最贫困的年代,安徽接纳了中科大,要知道安徽省很多地方是没有暖气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冬季集中供暖,可在中科大在70年代就用上了暖气,这在南方大学中也是少有的。2014年,为了将中科大东西两个校区连接起来,合肥市直接将合肥学院改为中科大的中校区,由此可见,安徽对中科大的待遇真是非同一般,可谓尽心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特殊的年代,安徽哺育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反过来“反哺”了合肥。合肥凭借中科大的科研实力,在科研创新方面表现卓越,一跃成为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科大为合肥源源不断的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同时,也带动了科研相关的科大讯飞、科大创新等一批公司的建立,有力地助推了合肥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这里勤奋学习,汲取丰富的知识素养,怀着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发扬着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勇攀科研高峰。中科大也以它兼容并蓄、科技理性、深邃厚重的文化品格,默默的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发光发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