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豫信杯”中国散文征文大赛组委会在河南信阳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母校老师王士朝的作品《儿时的庙会》在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向王老师表示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时的庙会》,写的是老家马庄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举行庙会的情景。我的老家和马庄乡相邻,距离马庄只有几公里路程,小时候每年农历四月初三,都会和父母一起去赶庙会。王老师写的这篇文章,正如组委会给出的评价一样,一下子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读后感慨万千,所以进行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老家马庄都会举行庙会,但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赶过这个庙会了。

那时候的庙会,虽说叫“庙会”,但其实当地方圆几里之内并没有庙,原来可能有庙,“文革”时也被当作“四旧”给“破”了。听说现在又有庙了,投资兴建者是一个马庄当地的大老板,该老板在平顶山开煤矿或者做其他生意吧,发了大财,为了回报家乡父老,在马庄的吕家和南许之间修了一座“关帝庙”,听说规模相当大,逢年过节时香火很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庄庙会举行的时候,距离割麦大概还有半个多月时间,因此儿时的庙会,其主打内容实际是物资交流。
马庄庙会共三天,从四月初三开始,至四月初五结束,正会时间实际只有初三、初四两天,初五时已经门前冷落、鞍马稀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会开始前的四月初二,距离马庄较远的商贩已提前到达,抢占地盘。马庄本地商贩为了占据有利地势,也早早地用“硝灰”(草木灰)或白石灰划定了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地盘,中间再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外地人看到后知道这是本地人的“势力范围”,也只好无奈地在边远地带安营扎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月初三早饭后,四面八方的人们,有走大路的,有“抄”小路的;有步行的,有骑车的;有背着小孩的,有搀着老人的;有空手的,有篮的,有挎筐的;有牵牛的,有赶猪的,有拉羊的……大家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潮水般地涌向会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是物资交流大会,所以,路的两边摆满了农业生产用品,杈、耙、扫树、牛笼嘴、镰刀、锄头、头、“老虎抓儿”、牛梭头、牛缰绳、、等等,只要农业生产需要的,这里应有尽有。

木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庙会的主角是物资交流,但这里并不热闹,卖家和买家之间平静地讨价还价,价钱谈妥后,大家也平静的交钱、“找”钱。
正是由于物资交流不热闹,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对这些的印象都不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