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生于1920年,家族世代经营造纸坊,家道殷实。民国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大,人口出生率高,许多家庭生活窘迫。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时代产物应运而生,童养媳就是其中一种:养不活众多孩子的穷人家把家中年幼的女孩卖去富人家,待到婚嫁年纪许给这家少爷当夫人或是小妾。虽是要嫁少爷之人,但童养媳因出身贫寒,在成婚之前身份与丫头无异,家务、农活一样都少不了,更无家庭地位可言。
我的外婆五岁就到了外公家当童养媳,如果说生在女人没有地位,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是不幸,那外婆能遇上外公便是万幸!外婆的童年是在洗衣、做饭、洗纸浆中度过的,很累很苦时也只能躲进茅房里稍作歇息,每日唯一的期盼便是从学堂归来的外公,不仅仅因为这个人是她未来的依靠,更因为那是唯一会偷偷塞糖给她,笑得如艳阳一般灿烂之人。受过新式教育的外公,是个不喜旧俗之人,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个封建思想还占据主流的年代,新思想是悖逆的,不被接受的,但外公却不管,总是不顾家人反对教外婆读书认字,算数画画;带外婆逛集市,买她最爱的龙须酥,给她讲学堂的趣事和外面的世界......比起其他兄弟的童养媳,唯独外婆因为外公的偏爱而甚少受欺。外公总说那个年代的女人可怜,身心均不能自由,外婆因他受困,理应极尽所能对她好。据说外公还曾偷偷放走外婆,而外婆却“不领情”执意留下,这些年的关怀与陪伴,那个少年早已扎根心底,一双外婆亲手绣的布鞋便定下了这一世情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烧杀抢掠,中华大地无一幸免,纸坊和大院被洗劫一空,百年家业顷刻间毁于一旦。民不聊生的惨象让本文弱的外公看在眼里,愤在心底,毅然决定弃笔从戎上前线。临行前,夫妻俩执手相看泪眼,千般不舍万般眷恋也无以言说,只凝成一句:珍重,盼归!外公走后,外婆断断续续收到过几封家书,都只有简单的:安好,勿念!后来仅有的书信也断了。再后来和外公一同前去的男人们陆续回来了,而外公却不在其中。有人说外公瘸了在部队养伤,有人说他已经另娶,还有人说外公已经战死异乡,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准信......唯有外婆坚信外公会回来,既不搬家也不改嫁,守着那个早已破败的空空大院,靠着自己的双手养大了孩子,倔强地坚持着,这一等就是八年......
1945年抗战胜利,外婆还清楚地记得外公回来的那天,夕阳如同金色的麦穗从波光粼粼的湖面映射到家门前的石阶上,暖风吹动衣裳,静好得如同画卷一般,远处的摇船就这样载着夜夜出现在梦里的那个人来到眼前,一切如同梦境般不真实,却又像日日重演的剧本般熟悉!书生少年早已不是当年摸样,一身戎装满脸伤痕写满故事与沧桑,执手相看泪眼,那双眼依旧是我当年爱你的摸样......
外公和外婆携手走过了一生,为中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青春韶华,用大爱和坚持演绎着那个特殊年代并不浪漫却温情朴实的民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