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一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对于民众,可以让他们去做事,但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如果按照这样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那么孔子恐怕就要被扣上“愚民”的帽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了解孔子生平的人都知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私学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并不主张愚民,相反,他主张要教化民众。

这一点,可以从孔子的治国理念中获得佐证。

治国方面,孔子主张这样三个字——“庶、富、教”

所谓的“庶”,就是一国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富”即该国要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而“教”,则是要求该国推广教育,教化民众,开启民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孔子的治国方略可分为两步走:身为一国的统治者,一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二则要对他们进行礼仪荣辱观的教育。这样,方能建成一个理想社会。

相对于推崇严刑峻法、约束人心的法家,孔子认为当政者要施行的是仁政。他认为,如果采用刑罚来规范民众的行为,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民众并没有形成羞耻之心。而如果通过教育,施以道德教化,则可以让民众从内心里期望建立并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那么,既然孔子并不主张愚民,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又该作何理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弄明白“使”字的词义。这里的“使”字,与我们日常认为的“使”并不相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使”与“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比如: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
“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这里的“事”是侍奉、辅佐的意思,而“使”是任用、驱使的意思。

而且,古代汉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进行断句,孔子说的这句话需要进行正确的断句,方可正确理解其真正义。

结合“使”的含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就应该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主张君主以“礼”治民,并且要求民众以“礼”事君,希望把仁德推向君主及一般民众,使得全国上下都能实现仁。

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民众,可以去教化、引导他们,但是千万不可以强力驱使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孔子的本意是这样,后人为何又要做那样的曲解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从西汉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帝国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封建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儒生们只能为现实服务,将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曲解,以迎合帝王心思。既然有据可依,汉帝国实行愚民也便得心应手。

以此推论,孔子学说中的真相究竟怎样,后世儒家所描写的孔子,究竟是否为真实的孔子,这都是一个很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