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存在时间:前221-前207,仅存在短短的14年;
汉朝存在时间:前202-220年,共存在了405年。
中国大一统的第一个王朝和第二个王朝,为什么持续统治的时间会相差如此之大?
老百姓还是那批老百姓,但统治者却时常是更替的。统治者仁义,老百姓就过得好一点,统治者残暴,老百姓就过得差一点。
当老百姓过得越来越差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往往一个国家就要走向毁灭了。而秦朝,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1
怎么秦朝的帝位秦二世的屁股都还没坐热,就被人民群众给推翻了呢?这是上天的旨意还是当权者的不力?
教员说过,实事求是才能出真知。那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秦朝的情况。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举结束了几百年诸侯国混战的局面,中国从此开始从分裂走向统一。但作为首次完成统一大业的秦朝,在其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足以压垮国家的危机。
其一,战国时期常年兵荒马乱,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此时的秦朝百废待兴,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当兵的老百姓卸甲归田,耕种劳作,粮食供给饱和,这样天下才不会大乱。
可秦始皇偏偏却还要征集老百姓去建皇陵和修长城,这样的大工程劳民伤财,有力气的人都去搞工程去了,哪还有人去耕田搞农业啊,粮食产量跟不上,各地就会发生饥荒。
再加上秦朝的法律太残酷了,迟到了就要砍头,反正横竖都是死,这就成为了压垮老百姓导致陈胜吴广们起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当权者治国不力,秦二世胡亥是名不折不扣的暴君。胡亥头天当了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
本来秦始皇死之前是要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的,因为扶苏为人比较正直贤能,他此时在边塞打匈奴。但秦始皇的遗诏被赵高截住了并篡改遗诏内容,改立二儿子胡亥为帝,给扶苏定了个罪名让他在那边自杀不要回来看望秦始皇。
所以为什么会有“太傅”这个职位?就是要对太子进行早教,教会太子仁义道德,培养太子成为一个明君,这是太傅的职责。
而秦二世胡亥的老师是谁?正是那位在朝廷上“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赵高教胡亥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到的,不是斩首级、割人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
其三,秦朝的百姓教化也出了问题。在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为了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秦国采用了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短时间内在军事力量上增强了不少。
但商鞅的变法却不适用于使国家安稳时的治理。比如秦朝的法律太严格,常常是轻罪重罚,一罚就罚一大片。在如此高压的统治下,百姓们追求的不是仁义道德,而是弄虚作假,贪求财利。
作为首个统一中国的王朝,秦朝在治国方面明显是缺乏经验的,或者是毫无前车之鉴可言。
作为第二个统一中国的王朝,汉朝有了秦朝这个“前车之鉴”,便开始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但汉朝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强大的,汉朝刚开始时遇到的糟心事也不少。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在分封领地的时候,自然不能亏待和他出生入死一起打下汉朝江山的下属。于是除了把封地分封给刘姓亲戚外,还陆续地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
历史的进程就是统一的进程,这些异姓诸侯王跟刘邦就像在周朝分封的情况一样,这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后面异姓诸侯王陆续叛乱,刘邦在其生命的后期都用来平定这些战乱。
然后汉高祖的儿子汉惠帝,汉惠帝为人仁弱,而他的母亲正是为人强势的吕后。
当时高祖独宠戚夫人,跟戚夫人育有一儿刘如意,深受刘邦喜爱,刘邦甚至产生要另立太子的想法。
后来刘邦病逝,汉惠帝即位,吕后为了报复戚夫人,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汉惠帝看了戚夫人的模样直接就吓到病倒了,最后抑郁而终。
而刘如意也被吕后趁汉惠帝出去打猎的时候找机会把他给毒死了。
汉惠帝英年早逝之后吕太后夺权独揽朝政,想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史称诸吕之乱。后被刘氏宗族联合大臣们平定了叛乱,大家迎立代王刘恒为新皇帝,这是后来的汉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汉文帝的时候,汉朝已经建立23年了。汉文帝本人就是明君,在他还是代王的时候,就以“仁孝宽厚”出名。在成为皇帝后,有人向他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且下令全国不必来向他进献。
没有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也没有太后的干政,从汉文帝这代才算真正地开始治国。
但此时的汉朝面临着三个重大的危机,分别是秦朝遗风、同姓诸侯王叛乱和匈奴的干扰。
用现代职场的类比来说大概是:员工管理有问题、董事会想篡权、竞争对手吞噬我方市场。
作为现任汉朝董事长兼CEO的汉文帝,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把这3个危机一一解决。
3
秦律以严酷著称,常常是轻罪重罚。这其中除了以死刑最为严重之外,常见的就是肉刑。犯了肉刑,一般是割去人身体的某个部位,在脸上刺青(黥)、割鼻(劓)、砍足(刖)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残酷的法律,使得秦朝的老百姓人人自危,害怕别人犯罪连坐进而连累到自己,所以从上到下,贿赂、腐败之风十分严重,导致风俗恶化,道德沦丧。
汉朝初期也是如此,为了整改秦朝遗风,汉文帝废除肉刑,同时推行德义,对老百姓进行教化。
要使犯罪率下降,那就要对老百姓进行礼义廉耻的教育,使防范于未然。
文帝自身谦逊自守,官吏尽职尽责,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越来越多,所以刑罚大量减少,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
历史证明,要想管理好下属,一要保证下属所在的环境氛围是良好的,不能出台大量法规法则来限制。二要管理者自身要带好头,以身作则,唯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
同姓诸侯王之乱,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汉朝的分封制。
当初建立汉朝的时候,刘邦选择了分封制,把自己的兄弟分封到全国当诸侯王,他的原意是想用血缘的宗族关系来维护国家的土地。
但事实证明只要手中的权力膨胀了,啥宗族关系的约定说撕破就能撕破。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在文帝即位的年间就曾经发生过同姓诸侯王叛乱的事件发生,这才到第二代而已。
后面汉景帝同样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政策,结果地方诸侯王一听要削我权力?马上就起兵往皇城这里攻打过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诛晁错”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正式叛乱,一开始攻过来汉景帝还慌得很,连忙把晁错给杀了意图讲和,谁知七国叛乱的脚步仍未停止,这时汉景帝才醒悟过来,跟叛军硬刚,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拨乱反正,只是可怜了晁错白死了。
诸侯王叛乱的原因是因为权力太大了,权力一大野心也就开始膨胀起来。
到了汉武帝时期,发布了推恩令这样才把诸侯王们的权力慢慢削弱了起来,自此地方诸侯王们再也没有权力对抗中央了。
所以关于权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要想不让董事会篡权,那就想方设法去削弱对方的权力。有时候要想让一个大佬退出权力的舞台,给他制造个丑闻事件就好了。
最后一个就是匈奴的频频入侵和骚扰边境让汉朝感觉头疼。面对匈奴的干扰,文帝和景帝采取的做法是和亲,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以此换来边境和平。
但汉武帝不一样,汉武帝主张用武力来平定匈奴的侵扰。
其实要和亲还是要动武,这要看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文帝、景帝时期全国注重回归农业生产,国内的经济仍在发展中,因此出兵匈奴是件不划算的买卖。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西汉鼎盛,汉武帝当然能发动军队去攻打匈奴,经济搞起来了军费方面自然就有保证。
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将军也十分给力,他们大破匈奴军,使汉朝打通往西域的道路,更使汉朝的版图得到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汉朝对待匈奴的做法可以看出,当你与对手差距不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合作,当你与对手拉开差距了,你就可以借着经济差(资源差)的优势去碾压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