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一生跌宕起伏,在政期间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还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振兴海外交流,因此明朝初期实力与日俱增,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洪武之治"。可见朱元璋政治手段强劲,也非常有军事魄力,其实这些除了他本身的天分,还和他幼年经历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其贫寒的农民家庭,而亲人的相继离世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朱元璋童年时期尝尽了人情冷暖。他做过放牛郎,在瘟疫逃生过程中加入皇觉寺做形童,可是因为饥荒,最终还是要沿街乞讨。

也许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在他乞讨的三年间,眼界大增,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渐转型,并接触到民间"明王出世,普渡众生"的说法,为他后来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这个时期朱的性格也变得残忍坚毅,果敢但又多疑。

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在登上最高位之前,大多经历过残酷的权力斗争,而朱元璋因为幼年的天灾人祸,更加重视权力的来之不易。历史上的明太祖可谓是嗜杀成性,上位后很多功臣都惨遭灭门,而灭门的理由几乎都是因为谋反夺权。

朱元璋为了实时掌控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还设置了特务机构锦衣卫,这个机构有着强大的侦查监视权力,内设监狱可以对罪犯采取各种酷刑,惨不忍睹。明朝著名的工部尚书薛祥最终死于朝堂延杖,进一步反映了伴君如伴虎,古代封建制度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可是谋反并不是帝王诛杀的唯一理由,朱元璋虽然重视人才建设,专注整顿贪腐,但帝王之心向来阴晴不定,有时候连自己的岳父也不会放过,更别说那些与其一起开拓疆土的功臣了。

自古后宫佳丽三千,这里朱元璋的岳父指的是宠妃胡顺妃的父亲胡美。抛开胡美岳父的身份不说,他也是一名开国功臣,原名叫胡廷瑞,建国后为了避讳才改的名字。

胡美原本是陈友谅手下一名得力干将,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的部队人数众多。后期陈友谅逐渐失势,朱元璋便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劝他归降。胡美除了骁勇善战,还擅长审视夺度,经过一番谈判,最终顺利投降朱元璋。

归降后的胡美助朱元璋攻下武昌,成功围剿陈友谅之子陈理,日后又率原部队连续攻下无锡等地,立下赫赫战功,可见他归降的诚意之大,也算忠心耿耿。而朱元璋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对他十分的信任,即使成功开创大明王朝,依然遵守谈判约定,对胡加官进爵,并保留他的兵权。与此同时,胡美的女儿胡顺妃也是当朝宠妃,洪武四年生下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一时胡美风头无两。可惜造化弄人,胡美一家最终被莫名满门抄斩,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根据史实记载,胡美被满门抄斩的导火索来源于一次探亲。由于胡顺妃备受宠爱,又生了外孙,胡美便直接进宫探望,顺便带上了自己的女婿。没想到这一次探亲竟成了他的催命符,朱元璋认为私自探望贵妃是秽乱后宫的表现,连带胡的女婿也一起被赐死。

可是朱当时并没有明说是什么原因,因为朱元璋对这些开国功臣都曾赐予过免死金牌,自己从草根到皇位靠的就是这些出生入死的将领们。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不动谋权攥位的心思,都可以免除死刑,言下之意,如果朱要斩草除根,集中皇权为子孙后代,就必须给他们冠以"谋反"的罪名,才能名正言顺的削弱他们的势力。因此处死胡美是一件快刀斩乱麻的事,必须当机立断。

朱元璋也并没有因为其岳父身份而手下留情,说到底还是因为惧怕胡背后的外戚势力反水。登基初期朱需要稳定民心和朝纲,所以不能担着背信弃义的名声。

随着洪武十三年李善长案爆发,朱元璋以追查胡惟庸余党为由,冠以他秽乱后宫、无视朝纲的罪名。这时朝中大臣才知道胡美被处死的原因是因为这个。

即使有着免死金牌,却抵不过帝王的疑心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胡美看来只是一次小小的探亲,可是在无情的君主眼里,很可能就是坏了规矩,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也只能先下手为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