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悲剧发生了。

14岁的初三男孩,因在教室里玩扑克牌,被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结果,其母亲盛怒之下当众甩了儿子两耳光,逼得儿子爬上走廊一跃而下,跳楼身亡。

从监控上看,气冲冲的妈妈一见到儿子,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是一记耳光。

站着比妈妈高出半个头的男孩,下意识做了防御动作,却依然躲避不及后,麻木的又受了第二个巴掌。

过往的路人纷纷驻足侧目,其中一位女性上前进行劝阻。

即便如此,也拦不住妈妈一把将儿子顶在墙上,一边不停责骂,一边又掐又推。

发完一通脾气后,这才随着路人离开。

被留在原地的男孩,静静站了一会儿,若有所思。

紧接着,猛然转身,跳上围栏,纵身一跃,不带丝毫犹豫,决绝告别一切。

在不打不成才的大环境下,我们很多人都是被打大的,因此有部分网友将此事归结于:

“现在的男孩那么矫情,长大了怎么适应社会?”

居高临下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不知孩子的世界自有其规则。

在某些家长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一次“教育”,很可能就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蒙特梭利所说: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而不给孩子留面子,是毁掉孩子最快的方式。

1.

被当众难堪的孩子,心里有多痛

被当众扒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11岁小文来说,是一场心灵和尊严的幻灭。

在回家的公交上,妈妈不停责骂小文不认真做作业,但小文却顶嘴:“我成绩好,不用写作业。”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妈妈。

她一气之下扒掉小文的衣服和裤子,仅留下底裤和袜子,

随后自行离去,留下被扒光的儿子独自面对一车乘客的围观。

乘客里有人笑小文,有人劝他不要和妈妈赌气,还有人拿手机录视频,

就是没人给他递一件“遮羞”的衣服。

原本张牙舞爪的男孩,在不知所措中坐到了终点站。

待到被带回派出所时,已经变成闭口缄默的“哑巴”。

我们难以想象他的内心到底有多煎熬?

在他眼中不影响成绩、不值得一提的“作业”,演变成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被当成猴耍的“公车羞辱”。

原本只需要耐心解释的问题,自此变成亲子间的死结。

孩子的心,从来都是脆弱敏感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但许多父母却不谨慎爱惜使用。

我有一个奇怪的朋友,明明很爱唱歌,但打死不轻易开口。

实际上,朋友并非五音不全,歌声也称得上好听二字。

之所以如此别扭,全因初中时,被妈妈在KTV当众嘲笑,令臭美的她觉得羞耻万分,从此再也不愿意开口唱歌,人也变得特别没自信。

用她的话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犯错,与其遭遇嘲讽不如不做不错。

毕淑敏说过: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身上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孩子的尊严,否定孩子的价值,

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

父母的否定、打压,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时间一长就会内化成孩子“心里自我否定的声音”。

尊严被撕裂的孩子无法感知到爱,进而会失去爱己和爱人的能力,

不是变成封闭内心、自卑怯懦的“奴隶”,

就是扭曲成没有同理心、肆意伤害别人的“暴君”。

永远陷在“伤害”的泥潭中,无力自拔。

2.

孩子再小,也要给他留面子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接待过一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5岁的某天,她意外尿床了。

父母为此大惊失色,煞有介事责备她越活越活回去,明明2岁就不再尿床。

这让她十分羞愧,结果因为太紧张,当晚又一次尿床。

谁知,妈妈竟然一边抱着湿被子往外走,一边愤愤说道:“这么大还尿床,被子晒到外面,看你丢不丢人?”

当时他们住的是大院平房,周围有许多邻居人来人往。

这件事造成打击是致命性的,她从此染上“尿床魔咒”,天天湿漉漉的被子、尿布以及满屋的异味成了烙进生命的耻辱印记。

长大后,考上名牌大学也不敢住宿舍。

交男友时,因自卑生怕男友知道自己的过往。

同样是面对女儿尿床,黄磊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映。

他非但没有呵斥妹妹,反而用言语开导她。

不仅化解了小女娃的尴尬,也巧妙地保护了她的尊严和自信。

最终没有人在意这看似不光彩的小插曲,黄磊反倒因此收获了妹妹和网友的崇拜。

《有爱好好说》一书里提到:

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还不具备羞耻心的认知能力,所以不会觉得没面子。

但早教专家周汉民指出:

“3岁就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分界线,此时他们自尊的表现,不仅需要父母的高度关注,还很在乎外界的评价。”

换而言之,小孩从3岁开始就需要“被尊重面子”。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不应该空喊平等的口号,却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没收他应得的尊重。

孩子再小,也要给他留面子,是父母最温柔的呵护。

3.

给孩子留面子,是父母更高明的爱

一个孩子原本对妈妈的批评充耳不闻,为此妈妈脸色越来越难看,眼看就要爆发。

这时电梯门打开了,愤怒的妈妈瞬间“哑火”,牵着孩子走进电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电梯后,孩子竟主动开口说:

“妈妈,谢谢你刚才给我留了面子。”

同样是出于爱孩子,数落非但不起作用,还破坏亲子关系。

维护却轻易卸掉孩子周身的刺,让他敞开心扉,虚心受教。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这样做:

1.不宣扬孩子丑事

诸如尿床、闯祸等出糗的经历,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私密的事情。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而不是随意将之当成“笑料”或谈资。

一旦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宣扬他的丑事,受伤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会因此失去孩子的信任。

再者,孩子之后势必会遭遇他人时不时的调侃,

而每被调侃一次,他的自尊就伤一分,累计的次数多了,很可能出现“低自尊”,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2.不当外人面批评孩子

宋民国的爸爸非常注重“单独教育”。

无论是三胞胎中的哪个孩子犯错,即便在别人家做客,他也会将孩子单独带到一旁,再进行教育。

他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在外人面前给足了孩子面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单独教育,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高招。

3.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伊桑被父母认为是问题儿童,结果他也认为自己是坏小孩。

老师尼克却认为他是坠落凡间的星星,最终伊桑被老师的引导下,斩获美术比赛的一等奖,成为“画画小天才”。

每个孩子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拥有极高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能。

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是对孩子璀璨人生的守护。

给孩子温柔的爱意,更能养出阳光的小孩。

给孩子留面子的父母,更能达成管教的初心。

正如波兰作家显克维支所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

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愿每对父母都能恰如其分地爱孩子,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小心呵护,而不是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