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8.10

D1|8.10

第一次探访我的新朋友,暂且给她取名叫小H吧。
听说小H喜欢写字、画画,来的路上我特意捡了几个漂亮的树叶。
于是,我们的初次破冰,从一副自话像开始。我一边启发她,一边在我的纸页上涂抹着,她亦步亦趋地在纸上写道,喜欢跑步画画,害怕老鼠蛇……聊到学习目标和生活愿望时,她沉默了,眼里露出一丝中年闰土般的茫然,也暂停了书画。

起初我不明白她为何不再配合并跟随我的节奏,过了一会我才明白,她不太擅长表达内心的想法、主张和情绪,对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不够自信。有时哪怕说到一些她知道的事务,也是第一时间翻箱倒柜找到一页书来佐证。

后来突然起风了,像是夏季大雨倾盆的前兆,她先是第一时间关掉了房间的空调,然后飞奔到庭院里收衣服,复又狂奔到客厅里关窗户。几乎是本能反应,可以想见奶奶因为中风腿脚不便,她平时就是这样践行的。那般惹人怜爱的样子,像极了我小时候,我不觉开始有些投射。

我尝试不断猜测她的心意,原来,她的暑期作业还有47篇阅读理解、16篇读书笔记没有动工呢。她被提名要额外做阅读训练,却并不知道如何做时间管理和学习规划。平时的作业无人辅导,积压得多了,只能向异地的姑姑视频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除了陪伴她开心地度过一段自在的时光外,我可以选择解决她当下亟需解决的需求,顺便把她从自卑、封闭、木讷的标签里拯救出来。于是,我开始盘点21天搞定暑期作业的B计划,安排了生态瓶的制作,又带领着做了2篇阅读训练,发现她像逮到救命稻草般,下笔前都特意来看我的眼神,大概希望从我的肯定中得到力量。心中的滋味难以名状,为什么阅读理解要有标准答案?为什么居然有仿写和赏析这样的啥作业?为什么如今的小孩已失去了探究和导赏的乐趣呢?

我不想给予她额外的学业目标,讲解《苏轼的天真》时,我答应带她看一次云,讲一次鬼故事,打一次水漂。

也许这些务虚的无用之事可以让她从学业的压力、生活的琐碎里暂时解脱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