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普天之下,最难测的是人心。

尽管看清一个人很难,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捷径。

资治通鉴》通过描写战国时魏国崛起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辨人、识人的捷径。

战国时期,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先崛起的国家。

为什么魏国能在群雄中最先脱颖而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魏国位于中原的中心腹地,这一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带;魏国虽然夹在秦、齐等强国中间,但秦国当时仍处在变法前的黑暗之中,而齐国国君大权旁落且有内乱之虞。

不过,相比“天时”与“地利”,让魏国强大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人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的至关重要性。

有一次,魏文侯跟一个叫田子方的大臣一起在宫中赏乐。听到中间,对音乐有一定研究的魏文侯听出了破绽,说:“怎么这钟声不太对称啊,左边的声音似乎要高一点。”

田子方听了,露出了迷之微笑,但笑而不语。

魏文侯感觉这老田必然有话说,于是便追问他到底笑什么?

田子方说:“君上,为国君者的任务是选择任命负责音乐的官员,而不是去分辨音乐本身啊。如今君上只在意音乐有无瑕疵,臣担心您会忽略对官员的辨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子方并非就事论事,他的潜台词是:作为一个国君,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选人用人上,而不应该对下属的具体工作品头论足,否则就是管得太多、太宽,管了不该管的事。

魏文侯深以为然,而他在用人上,也确实开创了许多为人称道的先河。比如,有一次,他问自己的谋臣李,谁适合做魏国的国相。

李克并没有向魏文侯推荐具体人选,而是给他介绍了5条具体的选人用人标准: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认识和考察一个人,就要看他平时爱与谁亲近,富贵时爱跟什么样的人结交,发达时爱推荐什么样的人,身处逆境时看他何事不为,穷困时看他何利不取。

凭借着这样5条,魏文侯就可以放心的选择自己的相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李克这5条,也可以归纳总结为2点: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是患难之时可见一个人的真性情。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李克刚刚出来,就遇到了另一位大臣翟璜

翟璜问李克:“听说君上今天就相国人选一事征求您的意见,您最终推荐的谁啊?”

李克说:“我猜君上会选择魏成。”

翟璜听完,当场就怒了:“这个魏成,哪一点能比得上我?”

李克接着就套用他刚才的“5点论”,对翟璜说:“魏成和您都给国君推荐了大量人才,但是你们二位推荐的人才,层次是不同的。魏成推荐的帝王师,是‘坐而论道者’,而您推荐的是文臣武将,是‘分而任事者’。”

魏成推荐的人,魏文侯以之为师;翟璜推荐的人,魏文侯以之为臣。因此,翟璜的人生境界,肯定也要比魏成差了一大截。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患难之时可见一个人的真性情,这个也很好理解。

平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会努力经营自己的人设,必要时,还会让渡一部分利益给别人,以凸显自己的高尚。

可到了患难之时,人自私自利的一面总会显现,而其本性也就会暴露出来。

所以,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起合作的几个人,风调雨顺时,你侬我侬,亲如兄弟;而当事业不顺时,则会互相埋怨,最后各奔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相反,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最终沉淀下来的爱情、友情,都是真挚的。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对方,也都是最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珍视的。

所以说,想要认清一个人,一方面要看他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另一方面,则要主动去设定一些“困难”来考验你们的关系,看他对你的态度有何变化。

这样,你就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