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一部名叫《八佰》的电影,把我们带回八十多年前那个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的岁月,也让人们再次认识到战斗在那个小小的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在2020年国庆节期间,从10月1日到4日,当年的英雄抗战遗址——上海四行仓库前插满了国旗,无数游客纷纷涌来缅怀先烈。从晋元纪念广场到弹孔墙前,游客们竖起一面面国旗,寄托了他们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至于有些网友说:以前在上海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四行仓库”这个遗址,什么时候再去上海时一定要去四行仓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历史上,有武器的“八百壮士”在与日寇的交战中表现出的是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让人赞叹;而没有武器的“八百壮士”在孤军营里表现出来的斗志是英勇悲壮,顽强抗争,更让人敬佩。

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战斗是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也就是上海沦陷前夕的一次局部战斗。1937年10月26日晚上,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奉命率领一营423人坚守四行仓库,在当时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撤退的情况下,四行仓库已成为“孤岛”,但谢晋元副团长与官兵们毫无畏惧,像一枚钉子牢牢地扎在上海市区最后一块阵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四行仓库背靠苏州河,与英美租界仅一河之隔,是一幢高25米、宽64米的六层方形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于淞沪会战中曾作为88师师部,所以里面存储着大量弹药、食品和救护用品。虽然守卫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名,为了迷惑敌人、鼓舞人心,谢晋元对外号称守军有800人,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知身陷绝境,全体官兵没有一个人退缩畏惧,都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都写好了遗书。在谢晋元的指挥下,他们同仇敌忾,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场保卫战打了四天之后,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英美等一些国家纷纷向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请愿,希望调停这场战斗。蒋介石认为“八百壮士”留守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派人和英国租界方面会面,希望英国方面帮助四行仓库内的军队安全撤至公共租界。

英租界方面和日军进行了多次协商,日军迫于国际形势压力同意让“八百壮士”撤至租界,但前提是中国军队到达租界后必须将所持有的武器上缴,并且不能在租界内自由活动。

“八百壮士”撤到租界后很快被收缴了武器,并被软禁在一处收容难民的地方,实际上成了一支孤军营

虽然生活环境恶劣,“八百壮士”并没有意志消沉,在谢晋元的带领之下,在上海各界人士的支援下,他们不仅成立了学校和工厂,还成立了话剧组。与此同时,他们每天还坚持出操训练,以期重返战场奋勇杀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是,由于谢晋元拒绝了汪伪势力的引诱,加之日军对“八百壮士”恨之入骨,视谢晋元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他们收买了孤军营中几名士兵,在一次训练中将谢晋元在操场上刺死。几十万上海市民闻讯后自发为谢晋元送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英美等国家宣战,日军进入了租界区接管了孤军营,对“八百壮士”百般虐待折磨,不久将“八百壮士”分散到各地做苦力。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之后,分散在各地的“八百壮士”中仅有100多人幸存下来,获得了自由。1946年内战爆发,这些人不愿意将枪口对准自己人,全都改了行,没有上战场。这一点也令人十分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视死如归,到被软禁劳役的日子里顽强抗争,再到内战时却放下枪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民族尊严的捍卫,对和平的渴望,对黎民百姓的热爱,这个朴素的“爱”的初心至死不渝。

我们在缅怀这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的时候,更要牢记他们捍卫和平的初心,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