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天,在河南省有名的“将军县”——新县箭厂河乡松林洼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1932年失散的一对红军夫妻,在长达60年的杳无音信后,又奇迹般的再续前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这是一幕人间奇迹,也是属于红军女战士蒋红英的传奇人生。

蒋红英1917年出生于上海。她的老家在浙江省定海县乡下,因为家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从她爷爷那辈起就到上海谋生。

1927年,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蒋红英一家不得不举家搬回浙江定海老家,寄居在蒋红英的舅爷家中。

本来就不富裕的舅爷家一下子来了四五口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在舅爷的提议下,母亲只得含泪将10岁的蒋红英送到与舅爷同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做了童养媳。

旧社会女性的命运真是悲惨:蒋红英的奶奶是童养媳,母亲是童养媳,到她已经是第三代童养媳了。

蒋红英到陈家就成了使唤丫头,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稍有闪失,婆婆就非打即骂,可怜的孩子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呢?1928年,正当11岁的蒋红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两位来自大别山的采药老人,帮助蒋红英和她的母亲逃离了苦海。

为了逃避陈家的追赶堵截,她们坐上了去宁波的船。从宁波到南京,再转汉口,一路风尘,蒋红英和母亲终于来到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蒋红英和母亲在河南省新县(当时叫经扶县)一个叫箭河厂的地方住了下来。

新县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解放后,我国于1955年实行军衔制,在授衔的将军中,少将以上军衔的新县籍将军有43人。在这里,吴焕先、徐向前首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名将许世友、李德生都出生于新县。

蒋红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1928年,由吴焕先领导的这支赤卫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蒋红英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她的入伍登记人是赵基生。

赵基生是新县箭厂河乡松林洼村人,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由于他上过几年小学,识文断字,就留在首长身边工作。

入伍后的蒋红英成为师部警卫连的一名情报员和宣传员,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各部队之间传递情报。

为了迷惑敌人,在送情报时,蒋红英有时会和赵基生假扮成夫妻。他们用两根长木棒绑上一把椅子,做成一顶简易小轿,蒋红英打扮成新娘子的模样坐在轿里,赵基生则装成新郎,扶轿而行,俨然一对回娘家的小夫妻。

两人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在山林村寨间穿行,一次次勇敢机智地圆满完成了传送情报的任务。

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蒋红英不仅磨炼了意志,学会了与敌人周旋的技巧,而且与赵基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这珍贵的友谊终于绽开了爱情的花朵。

1932年春天,经当时的师首长蓼荣坤、蓼荣元介绍,报请军首长徐向前批准,赵基生和蒋红英在湖北随州营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1932年夏天,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开始大规模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保存实力,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暂时撤离大别山区,而赵基生和蒋红英所在的部队则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

1934年,在随州的一次激战中,赵基生所在部队的大部分战士都壮烈牺牲了,一个团打得只剩下一个营。赵基生的背部、腰部、腿部多处负伤,倒在血泊之中。战友们拼死相救,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之后,他被转移到家乡藏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此时的蒋红英并不知道赵基生在前线身负重伤离开部队的消息,她仍然做传送情报的工作。

一次,蒋红英到敌战区去送一份重要情报,在过一个检查哨时被敌兵发现了。蒋红英知道一旦情报落到敌人手里,就会给革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她急中生智,趁敌人不注意,赶紧把情报吞进了肚子里。

敌兵见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举起刺刀,对着蒋红英的右腿连捅了3下,然后扬长而去。失血过多的蒋红英昏死过去,所幸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了,送到地方一家医院治疗。

恢复意识的蒋红英心急如焚,简单治疗后,她就急着出院寻找部队,可部队已经转移了。蒋红英不得已来到汉口,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母亲。

在汉口安顿下来的蒋红英十分挂念赵基生,还想马上去找部队,可是,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除了牵挂,蒋红英真是毫无办法。

后来,蒋红英的父亲在上海去世,她和母亲一起到上海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后,又辗转到南京谋生。

蒋红英暗地里通过多种途径打探部队和赵基生的消息,结果总是令人十分沮丧。她的母亲坚持要给她找个对象,但蒋红英宁死也不情愿。但是,长时间的杳无音信,加上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声泪俱下地劝她结婚,蒋红英被迫答应听从母亲的安排。

经人介绍,蒋红英嫁给了年长她10岁的浙江同乡张聚缘。1952年,河南省建五公司的前身——纺织部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招工,张聚缘应招成为该公司的职工。蒋红英作为家属,随丈夫迁居郑州,在河南省建五公司的一栋居民楼里住了下来。

婚后的蒋红英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一直尽心抚育张聚缘和已故前妻生的女儿;她没有工作,但总是不辞辛劳地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

谁也不知道蒋红英曾经当过红军,她也从不把那段光荣的历史向人们炫耀。可每当从广播里听到当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的领导人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人的名字时,她总是暗自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

1985年,张聚缘因病去世,蒋红英成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河南省建五公司把她作为“五保户”对待。

此时的蒋红英也已年届古稀,尽管她想把那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深埋心底,但世事难料,冥冥中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引她穿越岁月的烟尘,和50多年前失散的那个人再度重逢。

1987年夏季的一天,蒋红英到院门外路边一个小店里和店主拉家常。

店主是一个年轻姑娘,一年前来到这里开了这间小杂货店。交谈中得知,这个来自信阳大别山区的杂货店主赵桂英,她的爷爷是老红军,而且就叫赵基生,奶奶在十几年前去世了。

蒋红英当时就惊呆了,她不敢确定这位姑娘说的赵基生是否是自己失散50多年的丈夫,但当看了赵桂英带过来的“全家福”合影时,蒋红英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赵基生。

终于有一天,蒋红英向赵桂英讲述了她和赵基生的那段往事。桂英听后十分吃惊。

原来,赵基生在随州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就与部队失去了联系。4年之后,他因为得不到蒋红英的音信,就与当地的一位农家姑娘结了婚。

婚后,他从未向家里的任何人提起过在红军部队里的一段姻缘,所以,当赵基生的儿孙们接到赵桂英从郑州寄来的信后,一家人都愣了,惟独赵基生一个人心里清楚。

不久,一张赵桂英与蒋红英老人的合影照寄到了赵基生的手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儿孙们讲述了深埋心底的那段往事。

儿孙们为爷爷在晚年能找到这样一位奶奶兴奋不已。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小山村。全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赵家那个未到过“婆家”的媳妇从省城接回来。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赵桂英搀扶着蒋红英,从郑州来到新县箭厂河乡赵基生的家里。两位分离了60年的老人再次相见,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们紧握着对方已经苍老枯瘦的手,满脸泪水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994年3月25日,春光明媚,鸟儿欢唱。蒋红英再次来到新县箭厂河乡松林洼村,与赵基生重新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婚礼。

在刚刚签发的结婚证上写着:“赵基生,男,82岁;蒋红英,女,77岁。”大红喜字和喜庆的鞭炮声把这场特殊的婚礼烘托得更加热闹,乡亲们围在院子里,与老人共同分享着幸福和甜蜜。

在这场特殊的婚礼上,有一副喜联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

“六十年重逢革命伴侣长相思

三万里分飞红色鸳鸯又团圆”

写在最后:

1994年10月22日,蒋红英的红军身份被正式确认。当接过“红军失散人员”优抚证书时,77岁的蒋红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泪眼模糊,手抚证书,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在垂暮之年,蒋红英深埋心底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失散了60年的女红军又重新回到了队伍里。

岁月湮不灭历史的真迹,烟尘遮不住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蒋红英和赵基生的传奇人生,正是那些饱经沧桑的红军战士的一个缩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她)们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幸活下来的战士们也和亿万中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新生。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人们不会忘记,也不应忘记,那些早期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