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联、“艺联”和“新艺联

黄豆豆

作为一名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文艺工作者,我是一名晚辈,是抱着向上海市文联70周年致敬、向各位文艺界前辈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在这个值得纪念、值得庆祝的时光里,在这个历史底蕴浓郁的氛围中,我的脑海充满着许多温馨的回忆。

1989年,我从浙江老家考入位于上海西郊的舞蹈学校。31年前的上海舞蹈学校周边,远不如现在这样交通便利、商业繁华。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说明——那些来沪探望自己儿女的外地家长,很难在学校附近找到旅馆。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但她在上海文艺界朋友的帮助下,得知上海文联的大院里,有一家既干净、又便宜的招待所。就在招待所的楼下,是当时唯一开往西郊方向的公交车——57路的起点站。于是,在那一天,母亲一手拖着行李,一手拉着我,踏进了市文联的大院。我的眼睛忽然一亮——除了上海市文联的牌子,还有许多文艺家协会的牌子,一块块的,整整齐齐排成一列;其中令我眼睛最亮的,正是那块“上海市舞蹈家协会”。12岁的我,就在那一瞬间,小小的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愿望——我要努力学习,早日争取加入舞协,成为上海文联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豆豆在2019上海文艺界中秋联欢会上表演

几年以后,通过老师的辛勤教导,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我与同学们有机会参加了市文联、市舞协举办的许多文艺活动,在文联和协会搭建的舞台上亮相、历练、成长、成熟起来。我记得是1993年的“上海之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表演了舞蹈《海燕》,荣获集体表演三等奖。这次机会、这个奖项,不但大大鼓舞了全班的学习热情,而且成为我们至今不能忘怀的美好回忆。我还记得是1994年的秋天,我与所有参加“桃李杯”的同学们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从此,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深入生活的机会,展示才艺的机会,获得历练的机会,尤其是学习请教的机会,我从中不断感受到舞蹈界的前辈、老师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我更记得是在2005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流中,市文联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由表演艺术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那就是“艺联”。我除了参与文联及舞协的活动,又有机会从事与“艺联”相关的工作,特别是与不同界别的演艺工作者互相交流以及合作,感觉新奇而又愉快。去年,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在“艺联”的基础上成立,我也成为了“新艺联”的一员,感谢十几年来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感谢几届“艺联”主席团及理事会的不懈努力,感谢广大“艺联”会员的大力支持,是他们共同奠定了“艺联”向“新艺联”升级、扩展的基础,为新时代文联组织延伸工作手臂、扩大服务覆盖、提升业务能效,创造了坚实和良好的条件。

“新艺联”是一个充分面向社会,服务“两新”组织和群体的大平台。她的工作重点是联系、协调、服务于所有艺术门类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显然,这是一个新的任务、一个新的课题,因为“新艺联”的“新”,既是界别领域上的“新”,也是功能作用上的“新”,更是责任担当上的“新”。她充满了新的挑战,更蕴含着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云”录制抗疫歌曲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市文联倡议、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群起抗疫,“新艺联”积极响应号召,用自己的方式和理念,加入抗击疫情的潮流之中。记得大年初二,我们就在微信群里发出了“云”录制抗疫歌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会员的踊跃参与。我们编曲的编曲、歌唱的歌唱、录制的录制、发送的发送,还有后期音编、视频制作等等……就这样,一道道的工序在“自行居家隔离”的状态下得以实现,歌曲飞到了千家万户,飞到了抗疫战士的身边。

文联、艺联、新艺联,我们庆祝的是过去,谋划的是现在,奋斗的是新时代。在这个大家庭,在这个新时代,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像亲人一样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关心着这个大家庭。我们继往开来,我们团结凝聚,我们奋发努力,我们继承创新,让我们为时代高歌,为民族抒怀,为人民起舞!

(本文为作者在“初心 使命 新时代——庆祝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豆豆

-----------------------------------------------------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市舞协副主席

上海新艺联主席

文编 | 忻 颖

美编 | 音 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