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据10月25日新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贴心的举措,刚刚发布公告,立刻就冲上热搜。车厢噪音引发的争议和矛盾,由来已久,如何解决却是个难题。高铁上想“静静”,已成为一部分旅客的心声。早在2016年,就有网友提议:希望动车可以增加“冷漠号”车厢;2017年,主持人孟非因坐高铁被吵了一路,也曾发微博建议高铁设“熊孩子专用车厢”;2019年10月,演员叶璇在高铁上阻止一名大声外放手机音乐的老人,也曾引发网友热议。由此可见,京沪高铁推出“静音车厢”,满足了很多期待,值得认可和点赞。

饱受车厢噪音之苦的人们,也是大喜过望,奔走相告,各种求扩散,求推广,甚至表示如果真的能有个清净的空间,多付费都可以。

然而,对于这个“静音车厢”,怎么完成构建,怎么确保运行,没有任何细则,目前所知就是,全靠乘客自觉。可以预见,“静音车厢”的推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车厢类噪音的来源和种类不同。有的是家长疏于或难以管教孩子,任其大吵大闹,尖叫喧哗;有的是沉浸于自己的娱乐或工作中,大声外放视频或讲电话,意识不到自己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而每个人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不同,公共意识水平也不同,有些人制造噪音,是因为自己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多吵,还有些人知道自己很吵,却出于自私心态,不愿意戴耳机,调低音量。

那么,静音车厢要静到什么地步,就是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不少网友拿出特殊情况提问,譬如,打呼噜的人能不能坐?突然需要电话会议的话要中途换车厢吗?讲话多大声音算吵闹?听起来像是调侃,但真要实行起来,个个都是问题。在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自觉静音,缺乏标准。

退一步说,就算有了细致的标准,如何保障执行,也让人头疼。显然,吵闹的人是不怕吵的,迫切需要“静音车厢”的,是那些怕吵的人。那么,不进入静音车厢,就是针对那些可能发出噪音的人们提出的要求。这显然是个高难度的任务。因为,如果人人都能对自己的行为有如此的警觉,意识到自己可能吵到别人,还能尽量主动不打扰,守好边界,那么诸多矛盾和纠纷根本不会存在,静音车厢也不用设立了。在没有任何强制要求的前提下,自觉静音,缺乏动力。

铁路服务升级发展,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一项举措既然提出来了,还是希望可以落地,不要只在空中漂浮。而且,静音车厢如能实现,好处多多。大家能各取所需,各得其乐,避免很多莫测和争端,每个人都能拥有相对宽松和自在的环境,铁路的个性化服务也能得到最卓有成效的体现。

所以,既然说起了“静音车厢”,还是要好好想想,怎么做才能实现,怎样做才能多赢,指望设个车厢就一蹴而就,当然不现实。希望高铁管理部门在出台这项公共政策前,一定把不利于推行的各种困难与阻力,都要考虑周全,进而找出应对之策,否则,恐难以真正实施。

另外,“静音车厢”的推行,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呼吁,一种人性服务的创举,值得其他公共场合复制推广。为喜欢安静的旅客创造更安静的环境,让他们的需求不被忽视,这也是铁路服务以人为本、日趋精细的一种体现。“静音车厢”的开启,也启示我们,不管在什么车厢,只要在公共场合,一个有素质的人,都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吵闹到没有底线。

希望在“静音车厢”的建设和推广中,有更多正面的影响,从而推动更多人提高公共素养,自觉维护公德文明,倡导形成行为规范。

(屈旌 胡辉)

来源:楚天都市报、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