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读者认为,贾母从一开始就想凑成黛玉与宝玉这一对。然而,如果贾母真有这个打算,黛玉就不会为了这段情而忧心思虑好多年了。即使贾母不支持宝黛恋,可她却成为了促成宝黛恋情的重要推手。

第三回,黛玉:“他(癞头和尚)又说:既舍不得他(黛玉),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黛玉年幼丧母,作为一个孩子,此时她一定更加依恋父亲。可是林如海却因为贾母屡次来信来催,就坚持让黛玉上京做客。黛玉远离亲人、背井离乡不说,更有癞头和尚的那句“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的警告在,她怎么会心甘情愿上京串亲戚?

可是谁又能扭得过贾母呢?她终于把黛玉从千里之外接到了京城,这才让宝黛有了机缘。

第三回,黛玉:“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礼?”王夫人笑道:“你不知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一处,娇养惯了的。”

虽然宝玉和黛玉此时都是孩童,到底男女有别。就如同黛玉对王夫人说的,他们兄弟必然别室而居,又怎么会相见呢?可是贾母却把宝玉当作宝贝,日日都要见,那黛玉侍奉在贾母跟前,又怎么能避得开?

如此,癞头和尚给黛玉的那句警告,算是彻底破了。

贾母身为荣国府地位最高的长辈,她说一句话,就连当家人贾政夫妇都不敢反驳的。贾母将宝黛留在身边解闷,自然她就成了宝黛的主要抚养者。然而,她却从来没有教导过宝黛。

在对宝玉的教育方面,贾母最大的失败有两样。一样是没有把宝玉当做男孩儿来教导,使他不知男女有别;二样是贾母没有把宝玉当作未来贾家的顶梁柱来教育,使他没有担当、不学无术。

其中对黛玉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一样。因为宝玉没有男女有别的意识,所以才会对“男女大防”这类说教有着天然的排斥。

比如,他要求湘云为自己梳头;不听袭人的劝告,依然与姐妹零距离厮混;他与黛玉从不避讳,有许多不该有的亲密举动,等等行为。正因为宝玉的这个性格,才会让他不知将来能否迎娶黛玉的情况下,却仍然如情人一般照看她。

第五十四回,(宝玉)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贾母:“父母(婚事父母做主)也忘了,书礼(男女大防、礼教条框)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贾母也不曾教育黛玉。在贾母看来,只要宝玉喜欢,就是月亮,她都能给摘下来。宝玉喜欢与黛玉玩耍,黛玉也喜欢与宝玉吵闹。在那个不曾教育孩子“男女大防”的贾母眼中,这些都不过是兄妹之间的互动日常罢了,再平常不过。她却不曾想过,需要教导黛玉与男子保持距离。

直到后来,黛玉在大宴席上主动喂宝玉喝酒,这才遭到贾母的一顿教导。

当贾母意识到宝玉离了黛玉会死,黛玉离开宝玉会亡的时候(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再想拨乱反正,已经晚了。

如果自始至终,贾母都以当时的社会标准来教导宝黛,那么黛玉是否就能够少些苦恋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五十七回,紫鹃:“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账行子背地里说你,你(宝玉)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黛玉)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黛玉),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贾母把黛玉接到贾府居住,如果她明确宝黛并非亲生兄妹,不宜相见,那么她就会选择让宝黛分室别居,不让他们轻易见面。如果贾母很早就教导了孩子要有性别之分,那么宝黛就会在言行举止上保持距离,也就不至于让黛玉情根深种。如果贾母反对让宝玉住进全是女孩儿的大观园,那么黛玉的名声就不会有损。

总之,贾母原本是可以以她主要抚养者的身份,来让宝黛避免一场痛苦的感情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她却不能把手心手背放在一起。贾母不能让宝玉娶一位体弱多病、注定在几年内就会病逝的妻子;她也不能让病弱无力的黛玉,在这种情况下承担主妇的重任。这或许就是贾母迟迟不肯让宝黛完婚的原因。

当贾母不得不成全宝黛,却又无法成全宝黛的时候,她是否反思过呢?

有时候,对后代的教育,真得就像动物世界一样,须得在他们幼崽的阶段,就传授他们生存规则、生存技能。宝玉与黛玉,就是不曾知道封建礼教社会的生存规则,才让自己走上了这么一条情感不归路。任凭读者把贾母夸得多么能耐,可是她在教养后代上,却比谁都失败。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