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前十榜单中,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排在第九位。1982年出生的他,年仅37岁。张一鸣无疑是信息时代的改革者。

说起改革创新,不禁想起当年同样37岁的毛泽东,在那个时代是改革者,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扭转。

两位改革者身上有诸多类似闪光点,不妨从他们的学习方法谈起。

01 学习是为了“学活”,做平常人容易忽略的事

01 学习是为了“学活”,做平常人容易忽略的事

张一鸣在工作第二年,就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为什么成长如此之快?南开大学毕业的张一鸣不是最聪明,也不是技术最厉害的,关键是他采取“以教为学”的方法,事半功倍。

据他讲述,他完成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能帮助解决的,都去做。新人入职时,只要他有时间,就会给新人“讲一遍”。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即便备课再用功成效也是有限的,反而一遍遍讲解给学生听,往往能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诞生灵感,然后反哺给自己,这种方法能让人学习得更快,活学活用。这种容易被聪明人忽略的功夫,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的毛泽东的学习方法更为清奇,一般人想不到,也不敢想。1913年春天,毛泽东进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不习惯按部就班的上课,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核心是围绕“认识世界”来读书。 他是怎么把书读“活”的呢?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如读报纸,他不像保安大爷浏览报纸,有自己系统的方法,熟读报纸上的新闻,牢牢记住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对世界的大事了如指掌。

毛泽东自称读过17遍《资治通鉴》,笔记写了十几本。例如一本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来万字,毛泽东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第二步,整理信息分类:他把报纸的边缘白条都剪下来,写上报纸里提到的城市、港口、海洋、山川等名称,然后和地图放在一起对比。例如哪个国家向谁卖了多少东西,哪个国家因为什么发生动乱……时间一长,他脑海里就形成了世界的动态变化图。

第三步就是用起来,预判,检测见解。那个时候的毛泽东是如此博览群书,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刮目相待,但如果只是读书没有输出,那也是一个书呆子。

早在1919年7月28日,毛泽东已预言“日本与德国将会危祸世界。”毛泽东以其神奇的观察力洞悉日、德“奸情”,提前近20年预言“轴心国”的两大法西斯魔王将会勾结在一起,危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恰恰印证了这一预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02 在人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做选择

02 在人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做选择

任何组织的一切活动和力量都是从人的身上获得的。张一鸣和毛泽东两人都是对人性了解深刻并加以服务。

张一鸣的抖音不用说了,虽然人性算法一时被人诟病。但是它充分充分利用现代人的碎片时间,内容贴近年普通人,这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贴近人性,鼓励内容利用人性的猎奇(好奇心)、行为退化(满足人性释放)、没有门槛,直接刺激奖励(奖励)等等。

对于毛泽东来说,凝聚人心变成了最有力的武器,钢枪飞机大炮也打不赢凝聚的人心,通过一系列的精神和行动指引,“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凝聚群众首先是接近群众。毛泽东说话很接地气,“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

有个很鲜明的例子,在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之前,毛泽东要求陈正人等人起草了一份《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宣传红色政权的主张与任务,反映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经草拟,写了三十多条,请毛泽东审阅。他将其中一些难懂的语句,改成了简单明了的群众语言,如,“废除聘金聘礼,反对买卖婚姻”改为“讨老婆不要钱”,把“反对虐待儿童”改为“不准大人打小孩”,经过这样改,通俗易懂,和老百姓的沟通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就是作风艰苦朴素,和人民站在一起。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在延安看到了一系列令人佩服的情景:毛泽东住在简陋窑洞里,周恩来睡在铺草席的土炕上,彭德怀穿着用缴获降落伞布做的背心。他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他把从这些从革命伟人身上看到的精神称之为“东方魔力”。正是这样的“东方魔力”,唤起千千万同胞的共鸣,得到他们义无反顾的支持。

还有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为民利益着想,鼓动农民革命,夺取政权。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必然赢得历史的肯定。

03 具备逆向思维,不被“本本主义”限制

03 具备逆向思维,不被“本本主义”限制

张一鸣一出招,便突破常规,“我们不是一家媒体公司,而是技术公司。”没有主编、没有风格、没有媒体价值观,今日头条有的是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这是传统媒体人砸穿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我国商务部2019年6月发布消息,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而此时今日头条用户接近6亿(活跃近1.2亿),用户覆盖率约70%,几乎无人能匹敌。对门户网站,张一鸣曾坦言:“不觉得门户足以成为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一鸣用“技术抄底”改变了媒体传播,“有了个性化的技术我们就可以把共同兴趣的人聚合在一起”。曾有一位金庸迷,想聚集金庸迷一起讨论,然后在今日头条发布了一条内容,当天就获得了几十万的阅读,也聚集了很多金庸迷。今日头条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丰富了网民的精神生活。

运用逆向思维,毛泽东的举措产生了更大的威力。1930年,在他37岁这一年,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开始创新革命道路。

当时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农运动走向低沉。城市的把握权是共产党的弱势,在城市展开正面对抗,哪怕再努力十倍,也成效微薄。毛泽东实事求是,选择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这一“逆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04 反人性的自我管理,达成自我和组织的自律

04 反人性的自我管理,达成自我和组织的自律

程朱理学把“理”或者“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省会的最高准则。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者一点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两位改革者的自律思维,恰如上面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反人性的操作短期痛苦,但是放在长期发展来看,甘之如饴。

张一鸣比较出名的“延迟满足”,是反人性的理工思维。他这样看待:“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delay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buffer(缓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谈到,如果员工加入今日头条,为了买房,就会为了买房而做出一系列决定,想法会产生改变,不愿意冒险,很多情怀或者想法上的东西就没法实现。面对七情六欲,张一鸣像“驯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算法一样调试和迭代自己”。

毛泽东则表现得更加彻底。他从小刻苦修身,努力读书,勤于思索。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给自己规定了一生要做到“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身边琐事,三不谈男女问题。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三不谈”,即一不谈个人政治和经济待遇,二不谈家庭和生活琐事,三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这“三不谈”与毛泽东青年时代提出的“三不谈”内容大体相同,但内涵更为广阔。

设想一个正常的青年人,不谈以上内容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厉害的是他能恪守原则,在更宏大的理想当中找到乐趣。不过后来,他的爱情、经济也都来了。

这些思维,放在现在一般人难以理解落实。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不谈男女之情和琐事还是可以的。即便是新晋女星杨超越在“男女感情”这点上,也曾表示“好工作太难找,但是男朋友随时都能有”,此话一出,获得大票粉丝的点赞。

05 致敬运筹帷幄的改革者们

05 致敬运筹帷幄的改革者们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成就固然是张一鸣,目前无法比拟的,但现如今他是大众视野的改革者之一,成事方法值得一学。

2016 年,新经济 100 人的李志刚问张一鸣:“三年多,你做了哪些关键决策,让今日头条从一亿美金,做到了百亿美金?”

张一鸣回答说:“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那时候的毛泽东,如果有记者去访问他,战斗路上做了哪些重要决策,他也可能会说,“其实大部分重要决策早已经做好了,我们也有夺取胜利果实的信心。”

毛泽东虽然没有亲自持枪上战场,但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争早在脑海里已经打过上万遍,等到真正实战的时候,在他的指挥下,用人心战胜了敌人。

致敬37岁的两位改革者,与君共勉。

致敬37岁的两位改革者,与君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