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准备出发

志愿者生活很清苦,平时只有一个菜

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在海拔4600米、空气稀薄的的“万里长江第一镇”青海唐古拉山镇的一所红房子门口,三个”全副武装”女生加上一个男生,手拿绿色的垃圾准备出发,4人穿着统一的绿色背心,手拿一个绿色的大垃圾袋,然后走向长江源头沱沱河边以及109国道捡垃圾,他们要花一上午时间,快到中午返回。

这座藏式建筑元素的红色的两层小楼是一个民间保护站,名叫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藏族百姓给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红房子”由此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李少峰摄

11月13日,“大江大河大征途”“美丽长江之歌”考察团来到保护站,中国绿发会工作组在这里调研长江源志愿者工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1为施诚舞

志愿者中,穿迷彩服的男生是来自北京的施诚舞,中午他回到回到红房子里,洗手做饭。按老规矩,午餐只有一盘炒圆白菜,而吃饭的志愿者有7个。

施诚舞的本行是新媒体编导,他利用工作空档期,应聘成为“红房子”的志愿者,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保护站忙了一个多月。他到镇上超市里买了肉和大葱,亲自掌勺。“今天我就要结束志愿工作返回北京,专门做了一个京酱肉丝,给小伙伴们加个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回北京了,所以今天多了一个京酱肉丝和一包锅巴

“来‘红房子’当志愿者,生活很清苦,曾经有三个志愿者靠四个土豆撑了4天。平日一餐就一个菜,哪怕20多个志愿者一起吃饭,也只有一个菜,钱要用在保护长江源上面。”施诚舞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们在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1为女博士韩霜 李少峰摄

这个志愿者是医学博士

上面右边高个子女生是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女博士韩霜,她作为志愿者,来这里服务已经快一个月了。之所以来这边,是因为对大西北有一种向往,正好同学推荐说这里招募志愿者,就报了名,经过了很严格的考核,2020年10月20日终于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韩霜在长江1号邮局

她说: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志愿者来到长江源,我感到非常有幸。我每天早晚都会到沱沱河边蹲守一两个小时,拍摄日出日落,觉得这是最美丽的风景。母亲河,我们要好好关注她、爱护她,欣赏她。保护长江源,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共同的力量是强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们把垃圾分好类,用一个干净的专用袋子装好 李少峰摄

长江源平均海拔近5000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也没有垃圾的处理能力,如果你路过保护站,可以响应“带走一袋垃圾”,送到400公里外的格尔木,有专人接收。你会获得一张卡通贴纸,韩霜或者其他志愿者会很高兴为你在长江邮局的咖啡屋给你制作一杯来自社会捐赠的现磨咖啡。不用担心垃圾会弄脏你的车,志愿者们已经把垃圾分好类,用一个干净的专用袋子装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房子院子边上的海报 李少峰摄

红房子里的志愿者,很多都来自大城市,其中有在读硕士、博士,有医生、建筑设计师,有传媒或文创行业的精英……影视明星胡歌也多次来过这里,作为志愿者开展垃圾清洁、分类、保护野生动物等活动。

红房子的创始人杨欣1995年发起成立了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上世纪90年代,盗猎藏羚羊现象猖獗,1994年,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与盗猎者搏斗,英勇牺牲。1997年,杨欣用自己《长江魂》一书义卖筹集到的资金,和志愿者们亲手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陆川电影《可可西里》,原型就是索南达杰。经过不断地努力,政府开辟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已成为社会共识。

2011年,杨欣在沱沱河畔又建起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它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主体建筑,都是红色的房子。

藏族小伙子吐旦旦巴,2011年受杨欣感召,辞去青藏铁路的公职,一起筹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如今,吐旦旦巴是该保护站站长。

吐旦旦巴说,以前的牧民是不会产生什么垃圾的,吃用都是牛羊身上的,但是现在塑料制品成了垃圾的主要组成,他甚至曾亲眼看到,有牧民家的牛羊不肯进食、日渐消瘦。牛羊死后,牧民剖开其肚皮发现,里面白花花的全是塑料袋,“一些驴友吃辣条剩下的垃圾袋是牛羊的最爱,里面的油和盐会吸引牛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旦旦巴 李少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源头沱沱河 李少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源头沱沱河 李少峰摄

长江源垃圾清理任重道远

青藏线国道109是一条最繁忙的公路,大货车接连不断,以塑料包装为主的生活垃圾沿着青藏线两侧蔓延,危及着草原生态和长江水源地的安全,同时对公路两侧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唐古拉山乡是一个藏族乡,虽然藏传佛教禁止杀生,牧民都保持着爱护动物和草原的良好传统,但随着牧民迁往山下,聚居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沱沱河沿岸成了附近村民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场所。

唐古拉山镇,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镇”,它高寒缺氧、地广人稀,面积约4.75万平方公里,比北京、上海的面积还要大。

调查中,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白玛多杰说:目前全镇人口大约1700人,有500多个生态环保管护员,都是当地18岁至50岁的牧民,他们熟知当地的自然条件,利于就地开展环保工作。

生态环保管护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沿国道109捡垃圾。近10年来,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每家都至少安排一名草原管护员,通过捡垃圾等工作领工资,目前生态环保管护员每月可以领到1800元补贴。

在长江源第一村我们了解到,全村400多人,有一半人从事生态环保管护员工作,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很多从事传统牧业的藏民现在都在从事生态环保管护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源地区的垃圾依然有增无减。

在沱沱河长江第一桥桥下,我们依然能看到大货车司机丢弃的很多垃圾,包括各种塑料饮料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里收集的垃圾 李少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收集的塑料瓶 李少峰摄

在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院子里,志愿者捡来的塑料瓶堆积如山,中午,志愿者们对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和统计。由于青藏线109国道沿路厕所很少,所以很多货车司机就用饮料瓶解决,志愿者们会细心把这类瓶子清空,再放入回收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们对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和统计,右1为施诚舞 李少峰摄

哪一种瓶子数量最多,一位来自海南的志愿者说:“是康师傅,我们统计发现,这个牌子的最多。”每种牌子志愿者们都会统计。

目前发现,大货车司机产生的垃圾最多,教育的任务依然艰巨。

“青藏绿色驿站”是保护站志愿者们在先期调查基础上,实现“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垃圾收运模式。

现在,青藏绿色驿站一期在青藏公路青海境内格尔木到唐古拉山镇420公里路段建立6个站点,并正式投入运转。

“大江大河大征途”活动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少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