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团购一张电影票,张艺谋的《一秒钟》,1年没进电影院,从出票到位置上坐好,这个原本熟悉的流程好像有了老人微信扫码缴费一般的陌生感。看过电影之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那样的味道。
《一秒钟》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70年代西部边陲荒漠边缘的场部礼堂每两个月一次的电影放映,从放映之前的拷贝运输开始到后来发生的事故,抢救电影胶片到顺利放映,观众山呼海啸般的狂热与欢呼,齐声歌唱。背后隐藏着胶片的争夺和观看的期待。
张艺谋在给这部电影的一封信中说,总有一部电影会让你铭记一辈子,铭记的也许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的期盼与憧憬。
当然,如果你也看过,或许会被电影的故事所打动,印象深刻,甚至是你终生难忘的关于电影的影片。
但是,当我们把情绪和气氛刨除在外的话你就就发现,看起来《一秒钟》讲述的故事是关于电影的,但是三个主人公张九声,刘闺女和范电影最关心的,全都不是电影。这个内容安排是整部电影情节叙事的根本矛盾。矛盾与对比是叙事情节和艺术趣味的来源。
张九声跑出劳改营是听说在电影中插入的新闻简报中有自己闺女的镜头画面,为了看到这个只有一秒钟的画面,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甚至是再一次“犯罪”。刘闺女是为了给弟弟做一个灯罩赔给被弟弟不小心毁掉的灯罩的少年,安慰自己的弟弟免受惊恐和折磨。范电影由于掌握了放映电影的“尖端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政治正确性拓展空间,在这个抢救电影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映射了某种权力的渗透。当然,范电影20年的精湛放映技术获得的同时也为了这份事业付出了巨大代价。
《一秒钟》作为张艺谋拍摄的作品,从演员表演到拍摄制作可谓是老练成熟的无懈可击。荒漠场景中的萧瑟荒凉,衬托了那个年代的匮乏与空虚,人们对一场电影的期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物理上的合理性,荒漠工厂的场景选择和“运动”时代背景的带入也极为精确。
不知道看过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到一点,在电影中,有大量的夜间场景,夜景画面极为昏暗,街道,室内各处晦暗不明。今天很多影视作品在拍摄中,更多是采用比较明亮的夜景照明方式,避开画面中的“漆黑”。《一秒钟》画面中夜景的昏暗,恰恰是这个感觉,才是真正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现实。70年代西北边陲的夜晚就是黑漆漆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才是常态,这些能够体现基本时代画面质感的考量和手法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在拯救胶片的过程中,电影胶片挂在礼堂高处重新水洗晾干。妇女们在范电影的指挥下仿佛对待宗教圣物一般的清洗和擦拭,舞台下的灯光营造出丁达尔效应,烘托了神圣感。电影在什么时候受到的礼遇和崇拜能够超越这个时间?对电影的渴望,对观看的饥渴,对时间中影像营造的梦境的贪婪,在这个场景暴露了人们对电影和观看的本能。
即便是这样好的故事和画面,《一秒钟》给人的感觉依旧是“不过瘾”。为什么不过瘾?因为“有效成分的计量”不够。据说,因为种种原因,这部电影在上映前被删减,删减的情节内容我们不能知道。不过从影片的时代和故事情节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无非是删减掉了70年代的社会运动中在今天看来所谓的激进内容和隐晦的情节。所以会有很多人自我安慰,这样的影片,能够上映,已经是不错的了。没错,也就是这种模模糊糊的态度让本来可以引发深刻思考的内容变得断断续续,影影绰绰。这种感觉从张导的《归来》开始就一直没有解决。
另外,影片最后的情节设置打碎了前面1个多小时的铺垫,击穿了故事苦心经营的质感塑造。两年的时间过去,张九声从劳改营释放,回到场部见到的刘闺女,俨然一个亭亭玉立的大闺女,蓝底红花棉袄,整齐可爱的麻花辫,家中的陈设焕然一新。试问,一个无父无母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在两年时间里是经历了什么让自己的生活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安排显然是一种妥协,一种为电影中的时代进步“涂脂抹粉”,虽然电影是做梦,是故事,但是好故事与好电影往往经不起这样的编排。就好比一场美梦中,眼看彩票开出了180万大奖准备领奖,却被现实中邻居家早晨着急下楼尿尿的小狗叫声吵醒一般失落。
看过《一秒钟》,我不自觉地想起另外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天堂电影院》。同样是电影院,同样是关于对胶片的追逐和迷恋,同样展示了在放映室复杂的胶片放映流程,电影机的复杂机械特性,同样的观众的激情和期待,同样的对电影剧情的倒背如流和齐声合唱。而不同的,则是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异,距离仿佛有星际之间的遥远。
在电影院看电影有个特点,就是除了电影,还能够感受到周围观众的各种复杂的行为的影响,而在观看《一秒钟》的时候,刘闺女拿出胶片拷贝盒子的时候,前排的一对情侣中的女生对旁边的男生说,“这个是什么?”男生解读道,“这个好像是个盆。”当放映到范电影操作放映机放映电影的时候,这个男生对女生说,“原来这东西这么复杂。”从这些对话来看,或许我们对电影的评价和担忧有些多余,或许这部电影本来的面目就应该是表现出那个年代的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和迷恋,其它的又何必深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