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大唐征伐高丽的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

在大唐的有力支援下,被高句丽、百济联盟打得几乎灭国的新罗得到了喘息之机,在唐产联军打击下,百济政权已经崩溃,仅有残余势力收缩至周留城誓死抵抗。而此时,在百济投入了大量兵力与资源的日本终于下定决心继续增派援军。8月,日本援军抵达朝鲜半岛。相应地,唐朝也派孙仁师率7000人由登州出发增援新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征高丽之战

得到增援的唐军与新罗联军兵分两路加大围攻周留城的力度,同时,唐将刘仁轨率水军驶入熊津江口,准备溯江而上从水路进攻周留城。就在熊津江口,唐军与日本海军遭遇了。“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按兵力来讲,唐朝水军处于绝对劣势,大约170艘战船,合13000余人,日本海军则有战船千艘,部队42000余人。不过海上作战,单纯的兵力并不能算作硬指标。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也并没有像地中海周边世界各国一样掌握有较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唐朝战船的形制不太可考,但仅从载员数量上来简单计算,唐朝战船一艘约载74,日军每船载42人,单单从战船形制上来看,日军已经处于了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和弓

另外,海上交战最有效的武器是弓箭。像其他王朝一样,唐军中早已经列装了反曲复合弓,更有大量强弩使用。而岛国的地理气候问题,日本并未发展出反曲复合弓。日本弓又称和弓,一般是单片竹制,或者是几片竹片简单绑合在一起作为弓体,其能效输出比反曲复合弓要差了一个档次。同时,像英国长弓一样,和弓采取了长弓体来加大储能,但也导致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虽然同为岛国,但古代日本人的身高比英格兰人却要差了很多,因此身高臂长不足以驾驭这种“日式长弓”。而日本人也想了一个点子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将弓体握把下移,即和弓握把上部要长于下部。这样虽然说解决了身高臂长的尴尬,却也带来了精准度大打折扣的问题。所以,和弓对上唐弓,必然是要吃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隋开皇18年,即公元598年开始,为收复辽东一带,隋文帝与隋炀帝就多次征伐高丽。唐朝对高丽的征讨也从公元644年便开始了,到663年,已经间断进行了近20年。为配合陆上作战,海上征讨也是常态,在此过程中,唐朝也建立了一支小有规模的水军,虽然不如陆军那样可以大杀四方,但至少有个军法规整。而日军的表现如何呢?两军对阵后,日本将领们选择了主动出击,出击的理由便是“我等争先,彼当后退”。这个,信心好足啊。这倒也能看出日军将领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素质。

战斗过程就很简单了。当日军主动发起进攻时,各部将领争先恐后向前冲,舰队阵型立刻大乱。刘仁轨从容淡定,指挥舰队分成两队,充分发挥船速优势,后发先至,将日军舰队包围在中间。随后,密集的箭雨便覆盖了射程内的日军战船,当中不乏烈焰蒸腾的火箭。日本舰队瞬间便陷入了混乱,本来就不齐整的队形更加散乱,纷纷向中间靠拢试图躲避唐军箭雨。而刘仁轨则指挥舰队收拢包围圈进一步压缩日军舰队。于是,日军舰队自相碰撞挤压,士卒更是死伤惨重。

这样的战斗一共进行了四次,《旧唐书》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此战后,日本彻底退出了朝鲜半岛的战事,直到明朝才再次动了这种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