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火药局旧址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清军经过三个月的顽强抵抗,总算守住了长沙城。太平军长沙失利后,改变策略,撤围北上,攻克了岳州、武昌,继而沿长江东下,定鼎南京。虽然太平军撤围而去,可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仍心有余悸。为提升湖南军事装备水平,张亮基奏准在长沙开办火药局,制造火药枪炮。火药局设在长沙府善化县城隍庙(定湘王庙)背后,即今长沙市天心区人民西路的火药局巷。这是湖南近代军工业的起点。

长沙火药局创办后,逐渐形成了每年生产几百尊火炮的能力。这些火炮大部分用来装备曾国藩的湘军水师战船,对提升湘军水师的作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长沙火药局还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火炮,取名“劈山炮”。劈山炮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超越了以往的火炮。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这种劈山炮被视为攻城利器。此外,长沙火药局每年还生产弹药数十万斤,除了供应湘军之外,还提供外援。咸丰八年(1858年),该厂仅一次就向广西提供火药77000余斤。湘军的兴起,带动了湖南近代军工业的发展。军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湖南相关产业的发展。咸丰年间,仅茶陵等四县就有百余家铁厂,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火药局附近的天心阁

然而,就在湖南近代军工业办得风生水起之际,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二日(1859年3月26日),长沙火药局发生了严重爆炸事故,整个军工厂被夷为平地。同治十年(1871年)本的《长沙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方火之作也,有声如巨霆,若自地出,十数里外,户牖皆震。少顷,烟焰涨天,残甓断桷,腾空下堕,一时轰击人死者甚众。”大意是:这是一起火灾引发的事故,爆炸声如雷霆霹雳,十多里外的门窗都被震破。不一会,火焰通天,烂砖碎瓦从天而降,许多人被击中砸死。

晚清洋务派官员薛福成在其《庸庵笔记》之“长沙火药局灾”中,对这起事故的描述得更为详细:突然传来天崩地裂的巨响,房屋门窗摇动。人们本能地向屋外跑,却看见天上黑云遮空,犹如满天乌鸦在飞。紧接着,飞在空中砖瓦、门窗、器皿和死人的血肉,像雨点一样往下落,砸得地面砰砰作响。天空中弥漫的烟雾,差不多两个时辰才消散。火药局周边三里以内的地方,无一人存活。附近城隍庙里的铁铸神像,被炸得粉身碎骨,连残片都找不着了。火药局外面本来有一条河流,事后也变成了平地。事故现场二十里以内,到处都能看到屋顶和树枝上落有死人的残肢碎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天心阁城墙上的火炮

当然也有大难不死的。一位兼任火药局局务委员的长沙府同知,当天与一位都司相约去火药局。半路上,同知忽然想起公馆中还有事情没办完,便返回了。都司刚到火药局大门口,还没来得及下马,就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丧生。而半途返回的同知则幸免于难。长沙府学的一位教授,被穿墙而入的石块击中头颅,脑浆迸裂。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赶紧请医生抢救,才保住他一命。更为离奇的是,有一个人被强大的冲击波吹到半空中,后来竟直立落在了巡抚衙门前,还能照常行走。衙门外的人惊奇不已,上前问他受伤了没有。他回答说:“我乘着气流上去,又乘着气流下来,一开始自己都没反应过来。”

值得庆幸的是,长沙火药局爆炸事件没有引发连锁反应。火药局的火药都是贮藏在地窖中。发生爆炸的只是一个较小的地窖。另一个很大的地窖,离事故地点较远,幸未引发爆炸,否则整个长沙城都将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庸庵笔记》

长沙火药局爆炸惨案,无疑是一起重大事件。可奇怪的是,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故,在清代史料中却很难找到更多的记载。爆炸事故过去十余年后篡编的《长沙县志》,对此事的记载亦极为简略,并且被列在“祥异”章节中,表明外界对这一事件的内幕了解甚少。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长沙火药局灾”一文,写作时间更晚,甚至把出事的年份都弄错了(误为同治九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薛福成又在一份关于消防建议的《考察近事谨陈官见疏》奏折中提到过此事。此时,爆炸事件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不过,无论是《长沙县志》还是《庸庵笔记》,又或是薛福成的消防奏折,都没有记载长沙火药局爆炸事故的前因后果,以致至今无人知道爆炸发生的确切原因及后续的处理结果。

晚清时期,各地先后发生过多起火药局爆炸事故。如咸丰九年(1859年)秋天,即长沙火药局事故的同一年,山东火药局也发生了爆炸事故,周围震陷十余里,姓名可查的死伤者四千余人;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武昌城内一湖之隔的两座火药局同时被焚,居民死者数千;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佛山镇火药局爆炸,烧死工匠一百九十余人,居民死伤甚众;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安徽太平府城内火药局爆炸,数百户人家罹难……这些爆炸事故事后都公布了肇祸原因,惟有长沙火药局事故始终是个迷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长沙街景

官方对此事讳莫如深,必定有难言之隐。结合当时湖南的局势来分析,官方隐瞒消息,极有可能是为了稳定军心民心。长沙火药局爆炸发生之时,正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从赣南突入湘南,而此时湘军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太平军主力作战,后方空虚。石达开进军湖南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想占领湘军老家,对湘军来一个釜底抽薪。眼看湖南危在旦夕,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一边紧急调集援军,一边招募了数万在籍的湘军退伍军人,集结于湘南重镇衡阳,阻击石达开北上。如果这时候传出长沙火药局爆炸的消息,显然不利于社会稳定,对石达开则是一个巨大鼓舞。所以,官方严密封锁消息,也就不难理解了。

等到击败石达开之后,长沙火药局爆炸事故的善后工作大约也已结束。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也就无人再去追究。一起惊天动地的灾难事故,最后不了了之。此后,长沙火药局不复存在,原址后来演变成了一条小巷,取名火药局巷。倒是在事故中被炸毁的城隍庙,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得以重建。不过民间传言,重铸的城隍爷神像,似乎没有先前那么灵验了。(文/谢志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