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汪精卫是个复杂的人,对他的历史评价已经盖棺论定。但近些年来总有人想替他翻案,认为他投靠日本人是卧薪尝胆,可惜他没有活到中国胜利那一天。

真的是这样的吗?

谈到汪精卫叛国投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蒋介石陈璧君

实际上汪精卫的政治资本是远远大于蒋介石的,只不过时运不济,他没料到蒋介石会迅速崛起,夺取了国民党的军政大权。

1905年,汪精卫在日本留学期间,被引见给孙中山。当年他加入同盟会,并参与了同盟会章程的起草。靠着一个笔杆子,迅速获得了孙中山的青睐,颇受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时起,一直到1910年,汪精卫先后参与了同盟会宣传工作,分会组建、募集革命经费、担任革命杂志主编。各方对这位同盟会青年骨干赞赏有加,而这段时间,蒋介石只是个学生,毫不起眼。

当蒋介石在上海无所事事,流连于烟花之地时,汪精卫干了一件大事,刺杀摄政王。

虽然任务失败,他本人被捕,可能被砍头,或者被凌迟处死。可是汪精卫面色从容,以诗言志: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一时间,全国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这位少侠。清廷权衡之下,放了汪精卫一条生路。

此次刺杀事件,给汪精卫带来极大的政治筹码,连政治强人袁世凯都对他颇为欣赏。在革命党内部,汪精卫更是成为众人瞩目的新星。

辛亥革命中,汪精卫在南北双方之间奔走斡旋。在墙倒众人推下,清廷从历史这个大舞台上谢幕退出,中华民国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他,可以说人生得意马蹄欢。但他推辞内阁总理,携带妻子陈璧君赴法留学,表现出超然于政治外,不恋权位的态度。

汪精卫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这样的吗?非也!这其实是他以退为进的一步高招。他知道中华民国这个新生政权并不稳定,各方势力在角逐争夺,谁都不服谁。倘若他贸然出动,可能会提早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只有在危机时刻,占据领导的心智,让他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这才是积累政治资本和获取地位的法宝。

果然在二次革命开始后,孙中山就急召他回国。在数次讨逆过程中,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控制力日趋下降。国民党内部开始进入到后孙中山时代,青年骨干们慢慢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蒋介石不过是陈其美手下的一名小将,淹没在国民党茫茫的士官中,在战报上都难以留名。在二次革命中的他没有太过醒目的作为。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将军,或者在战场上为民国献上自己年轻的生命。

历史会给很多机会让英雄们表现,这些机会稍纵即逝,很多人都没抓住,偏偏蒋介石抓住了。

在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指挥“永丰舰”帮助孙中山脱险,为他鞍前马后40多日,让孙中山得以了解军中这位青年才俊。

这是蒋介石赚得的最重要的一笔资产,他也是运用了汪精卫的那条计策,在危机时刻,占据领导的心智,让他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而此时的危机是危险的最高级,毕竟孙中山有了性命之虞。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内部分裂。华北成为了北洋军派系斗争的战场,这给了南方国民党喘息的机会。孙中山意识到必须要建设一支可靠、现代化的武装,并在南方鼎立,确保自身的生存。

在这个背景下,孙中山创立了黄埔军校。

然而汪精卫此时依然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领先蒋介石不知道多少个段位。在国民党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蒋介石连候补委员都不是,以至于看到这份名单,蒋介石一气之下跑了。还是孙中山派人去劝说,蒋介石才回来。

随即,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蒋介石赚到了人生第二笔重要的资产。黄埔军校给了他巨额回报。

蒋介石时常召见学生,联络师生感情,对于他认为必成大器的学生,还会主动给一笔钱,让学生对他感恩戴德。日后这些优秀军官中,不少人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

靠着在军校积累的人脉和资本,在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终于如愿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蒋介石誓师北伐。

黄埔军校培养的国民革命军,受过军校的锻炼和熏陶,在北伐战场中表现出无比勇敢的革命精神。战事一路顺利推进。蒋介石作为北伐总司令,在党内党外的威望速度飞升。

攻下武汉后,蒋介石提议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国民党内部一些人有了警惕,难道我们内部培养出了一个新军阀?所以一些大佬们对蒋介石的军权做出了限制。蒋介石心生不满,干脆在南京搞出个国民政府。

汪精卫在做什么呢?

很可惜,在这个重要时间段,汪精卫再次出国散心了。等他回国,黄花菜都凉了。不过大佬们还是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和蒋介石搏一搏。

蒋介石牢牢掌握着军权。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汪精卫处于被动位置,他只能借助他人的力量来扳倒蒋介石,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先用联俄联共获得国民党左派的信任,再用反共来获取反蒋的资本。

所以这才有了他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这一步促成了宁汉合流,蒋介石根基未稳,被逼得下野。

看起来是汪精卫赢了,蒋介石输了。但从日后发展来看,下野后的蒋介石其实赢了。在“赋闲”这段时间,他娶了宋美龄。蒋宋联姻,合作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汪精卫能够扳倒蒋介石,是因为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大过支持他的,所以他才能下台,并非是汪精卫有多大能耐。

一旦共同目标达成,合作也就结束了,汪精卫政治地位衰落不可避免。

而他又不甘心自己这样被抛弃,走出第二步险棋:和蒋介石合作,对抗党内元老势力。

蒋介石第二次下台前,埋了不少雷。比如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地,带着宋子文下台,故意拖欠银行1000万元,带走所有账本,这让元老和孙科领教了蒋介石的厉害。

在蒋汪密谋下,他们联手逼孙科辞职。结果就是汪精卫接替孙科当了行政院长,而蒋介石当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这件事最大受益者是蒋介石。因为他不仅挤掉了党内的竞争力量,也支配了汪精卫,从此他就是国民党里享有绝对权威的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汪精卫反应过来,他已经没得选了,再也动不了蒋介石。

他还是不死心,走出了第三步险棋:逃离重庆,和日本合作。从此走上了万劫不复的汉奸之路。

从汪精卫的选择来看,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投机者,所以才会做出如此抉择,因为从当时中日力量对比来看,中国没有胜算的可能。

当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后,汪精卫对抗战的悲观心态日益深厚,当着媒体的面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以接受之,为讨论之基础,否则无调停余地。”

此话一出,四方惊诧。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居然说出如此厚颜无耻的话。谴责的电报如雪花般飞过来。

汪精卫自知在国民党内部,他只是一介政客,没有军事指挥权,难有作为,索性就和日本秘密洽谈,商量出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