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胜利后,国民党驻香港最高长官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接到上峰命令,负责把部队运到东北。

此时下层士兵们都被蒙在鼓里,以为是要去东北接收日本的物资。

但潘裕昆知道,这一去,不知道有多少人回不来。他们要和共产党军队打仗。潘裕昆心里多少有些不愿意,跟日本人打得那么辛苦,好不容易等到了胜利,现在却把枪口转向自己人,何必呢?可是自己是军人,要服从命令,他只好遵令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只是运兵北上的一角。蒋介石此时正计划着把五大主力里的精锐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转移到东北,希望能够短期内完全控制东北。

其实一直到1947年,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里,中高级将领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

他们认为共产党不成气候,无论就哪一方面看,国民党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技术经验,军事补给,粮食弹药等等,共产党都不如国民党。

前一年,蒋介石飞到东北长春,会见杜聿明、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问了一句:“共产党军队的战术和江西时代比,有没有什么进步?”

杜聿明等人拍着胸脯保证,共党没什么实力。他们连本溪、四平、长春都放弃了,现在都跑到松花江那边了。

廖耀湘对此深有体会,林彪的四野一支小部队包围他新六军22师一部,猛攻一夜,结果伤亡数千,被迫撤退。看来林彪的四野也不过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听了下属的话,兴致高昂,看来梦想成真了。他已经幻想着自己用武力把全国各地的共党消灭得干干净净那一天。

实际上,不只是蒋介石想要争东北,毛泽东也很早意识到了东北的战略价值。只要在东北建立了根据地,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基础。哪怕全国其他地方的根据地丢了,只要东北在,中国革命依然有胜利的希望。

为什么?

因为东北是当时全国近代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得益于张作霖父子的用心经营,也和日本人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东军占领东北后,为侵略战争做准备,在东北快速建设和开发,甚至引入犹太人,依托他们的资金,使东北迅速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东北有健全的工业体系,有丰富的粮食和自然资源,这都是战争需要的物资。

同时东北拥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靠近苏联。

谁也没法忽视苏联红军的力量,他们居然可以在23天内,以雷霆之势扫除了经营东北数十年的关东军。

如果能够在东北扎根,那么可以从苏联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事支持。

所以,东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成为了国共必争之地。

1945年,八路军总部从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等各地调集兵团进入东北,于次年组建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为总司令,负责前线指挥作战,罗荣桓负责后总,做物资及后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东北联军和国民党部队正面硬碰硬,但发现我军完全没有优势。

四平血战,东北联军虽然一度占领了四平,拿下长春,俘虏了长春城防司令和市长,但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反扑,联军缺乏城市防御作战的基本经验,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及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出现了大量伤亡。

一个小细节就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有多精良。作战时,很多路都是泥巴路,不足以支撑汽车、火炮、坦克通过。国民党硬是用铺钢板的方式,强行快速推进。

最终,四平血战以联军伤亡八千多人,长春失守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这个推进速度,杜聿明对消灭东北联军势在必得。然而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明明自己占优势,为什么东北联军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少?

他不知道的是联军换了策略,避免和国民党精锐决战,而是采取游击战的策略,碰上就打,打完就走。因为此时东北共产党把重心转移到两件事上,建根据地和剿匪

通过建根据地,进行土改,补充了联军的给养。剿匪,稳定土改成果,让农民自愿加入到联军序列里,补充了兵力。

半年时间,联军在东北全境70%的农村建立了根据地。

所以,杜聿明的部队东奔西跑,处于不断消耗中,而联军则是不断扩大中。一损一增,双方兵力有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杜聿明焦头烂额,不仅没能完成蒋介石交代的任务,反而让东北的战局陷入到困境。

让他感到更烦心的是,他和孙立人失和几乎搞得人尽皆知。两人的矛盾从缅甸远征就立下了。

在东北,孙立人是新一军军长,杜聿明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属于孙立人的上级。杜聿明屡次向蒋介石打报告,说孙立人“骄横跋扈,为了争名夺利,不听命令”。

为避免他们矛盾激化,蒋介石只好将孙立人调离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孙立人离开了军长职位,他的威信依然还在新一军。尤其是当蒋介石把新1军核心新38师调出扩编为新7军,这引发新一军内部极大的躁动。

他们认为东北的高级将领们看不惯新一军,只是把他们当做炮灰。打仗时,让他们冲在最前线,撤退时,让他们走在最后面,所以私下达成共识,不听杜聿明、廖耀湘指挥。

杜聿明作为黄埔一期生,绝非无能之辈。但仗打成这样,蒋介石显然是不满意的。他派了陈诚来接替杜聿明。

可是陈诚来了,也回天乏力。这时候东北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50多万,和国民党的兵力相差无几。

更关键的是通过苏联的援助,根据地建立兵工厂,联军的火力装备大大提升。几次交手后,国民党部队发现自己以前的优势居然没了,因为自己有火炮,联军也有了火炮,还成立了火炮纵队。

国民党内部上层不团结,下层不积极,人心浮动,还没打仗,心里就认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不到,陈诚就丢了15座城市,损失了约7万的兵力,溃败速度如雪崩。陈诚不得不通过夫人来游说宋美龄,让蒋介石换人,免得输到底裤都没了。

1947年,卫立煌正在国外参观考察,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催他立刻回国。

一回国,他就被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总揽东北党政军大权。

蒋介石这时已经不做无谓的幻想,他希望卫立煌能够挽救危局,不让东北落入联军之手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卫立煌的策略让他深感意外。

东北联军连续作战,包围国民党各个城市据点,求救的急电一封封到达蒋介石的桌面。然而无论蒋介石怎么下命令,让他增援解救,卫立煌就是坚守不出,把兵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到1948年冬季攻势结束,国民党部队在东北只剩下三座孤岛,卫立煌带着30万兵力驻守沈阳,郑洞国带着10万兵力守长春,范汉杰带着15万兵力守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易手,还需要一场大决战。

辽沈战役用了52天,实现了东北解放。为何能够这么快?

《孙子兵法》里讲战争要学会利用“势”,作战前善于判断形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山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的主动权,才能赢得胜利。而东北解放就是一部利用“势”的历史。

在前期,毛主席看到了东北的战略价值,预测到国共会争夺东北,因而进行战略大转移。在作战中,又能认识到双方的差距,提出“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积累兵势,稳扎稳打,最终形成压倒性的战势,一举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