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都是通过心理学效应去帮助用户,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将心理学效应,应用到个案获取上,效果也能让你个案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一: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应用于个案获取,我们都知道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那么这个效应如何应用到个案获取呢?

心理咨询师想躺着获取个案,就一定要成为行业的大咖,成为大咖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名气,当我们不断的积累达到某一临界点后,我们即便不在积累,我们的名气也会飞速的传播,这与飞轮效应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二: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不清楚的可以自行搜索,这个效应很多心理咨询师在获个案时都遇到过,比如我们明知道参加公益活动、朋友聚会带来不了几个个案,很多心理咨询师还是义无反顾的参加,这说明在获取个案的方法和技能上没有新的途径,从而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效应。还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在获得新的获个案方法后,没有等到“蘑菇”(蘑菇效应-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灰暗的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要度过一段挣扎期。)成长完成,就选择了放弃,这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师在陷入习得性无助效应后,又踏入了蘑菇效果,造成了120万咨询师,只有3.8万人从业的原因。比如我们心理行业的大咖-朱建军,他在写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以后,才完成了“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三: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其实很多心理咨询师也陷入了延迟满足效应,很多心理咨询师目前都是在职,一个月接四五个个案,整天还要忙于机构的各种事务,偶尔在个人接一两个个案,生活可以说无忧无虑。在知道有办法获取更多个案的时候,就开始自我推脱,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没有心思等等,一系列的借口,其实就是陷入了延迟满足效应,我们想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更美好,那我们就要从延迟满足效应中跳出来,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四:鸟笼效应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效应运用的获个案上面,比如我们想用文章获取个案,那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书桌上摆好纸和笔,上面写上每天需要写的文章题目,或者将文章发布的平台在电脑上登录,每看到这些,就会想到今天我还有获个案的文章没有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五:凡勃伦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其实,这一理论在心理行业也能应用。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提高自己的价值,再去放在更合适的位置待价而沽。心理咨询师想提高自身的价值,那只能成为行业大咖,当我们成为行业大咖,你的咨询费用也会水涨船高,即便我们再去机构上班,你本身已经自带个案,机构给你的工资会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六: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徐徐地进行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阳光普照。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很多心理咨询师其实已经陷入到南风效应里面,自己还不知道,我们举个例子,心理咨询师每天忙于接待来访者、整理资料、个案分析还要忙于公益活动、朋友聚会、读书会等,这就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而这些活动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个案?心理咨询师想突破现状,就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效应七: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增加个案?“毛毛虫效应”解答了这个困惑。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这个事例向我们说明,工作数量绝对不代表工作质量。很多心理咨询师也犯了这个忌讳,往往只顾“埋头拉车”,完全不知道前面到底有没有路,而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直到撞到“南墙”,才猛然悔悟。

我们还是用心理咨询师获个案举例,就像上面我们例子,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是埋头做工作,每天忙于接待来访者、整理个案、参加公益、参加朋友聚会,没有找到真正获个案的道路,形成了恶性循环,当有一天自己没有了个案,也只能转行。所以我们要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走出来,就要先提升自己的认知,找到获个案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刘剑隼老师的《心理咨询师获个案工作坊》当中都有,这就好比毛毛虫旁边散落的实物,而我们依然像“毛毛虫”在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盆转圈,浑然不知在你旁边已经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