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宋在与北方辽国的战争中,多数时候是处于被攻击的那个。辽军在进攻北宋时对于行军路上的城池便有一套规则:

常规来讲,久攻不下的城池必然是坚城,也必然是重要的军镇,不单会有大量的精锐士兵驻守,还会有有大量粮草物资军械储备,而且,军事重镇往往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坚城、重兵以及交通要冲,这对防守方固然是重要支点,对进攻方来说却是肉中刺眼中钉,太危险。如果大军背后存在这样一个军事重镇,那进攻方睡觉都闭不上眼吧。这就等于在身上背了一个定时炸弹,时时面临着来身后方的袭扰,尤其是补给线会遭遇巨大威胁。

因此,一般而言在战争中如遇久攻不克的坚城,不可轻易绕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对辽的三关防御体系

然而,中国还有句古话,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攻克的城池堡垒不能绕过,肯定不是铁律。

《辽史兵卫志上》载: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乃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每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馀步,被甲执兵,立马以待。兵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

在这套规则中,辽军行军路线上的难克坚城,可以绕过,但必须安排兵力进行监控,以随时控制城内兵力动静;与此同时,还要监控城池周边交通要道,如果实力允许,还要对城外兵力进行扫荡。辽军用这些方法来切断北宋各军州之间的联系,由此使北宋的城池防御体系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点。由此,辽军还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法,北宋且是吃了不小的亏。那么辽军敢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在于辽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远远超过北宋军队正是由于这种先天优势,辽人敢于长驱直入而将北宋的城池放到背后。但一旦北宋敢于集中一定规模的骑兵部队同样发挥超强机动性来与辽军决战,辽军也就难免要吃大亏,比如遂城羊山骑兵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辽澶渊之战,可见大量城池在辽军背后

其实呢,真正决定能不能绕城而过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绕坚在而过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大于所承担的风险。利益大,自然便绕得,风险大,那便放弃。

中国战争史数千年之久,而历史上确实不乏绕坚城而过的战争案例,而这其中最知名也最成功的案例当数明燕王朱棣舍济南城而就南京的战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难之役全图

公元1400年,朱棣已经控制了北京直隶以及周边地区,燕军随即南下兵锋直指济南,而在济南德州一线,建文帝臣子铁铉与盛庸也拥重兵防守。在济南一带双方纠缠了两年时间,燕王兵始终不得寸进,反而随着战争的拖延而接连损兵折将。要知道,明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仅以直隶等地的资源物力对抗控制着全国的南京政权,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朱棣不得不改变策略,甚至不惜行险一搏。

很快,机会便来了。1401年底,南京的细作带来消息说南京城防空虚。朱棣便果断弃济南而趋南京。在南下途中分别歼灭了前来追踪的两路南京军,随后迅速突击至淮河流域,突破长江江防,并直破南京。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舍坚城而取后方的经典战例。然而,朱棣的舍济南,却并不是完全的弃之不顾。

《明史》载: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从记载可以看出,燕王在北京直隶一带还有相当兵力,不仅仅是切断了辽宁与济南的联系,同时也对济南的兵力进行了有力牵制,使其并未敢全力南下夹击燕军。从靖难之役来说,朱棣以及他的决策层肯定经过了审慎的衡量,认为南下所承担的风险——后路被威胁,要远远小于所取得的利益——即攻占南京,所以才果决地弃济南而趋南京。

从这两个案例其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行军途中难以攻克的坚城,完全可以绕过,但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和有力牵制。能不能绕得过便要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绕城所取得的利益与所承担风险的关系衡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