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白起 王翦 廉颇 李牧,秦赵各占2个。

随着《大秦赋》电视剧的热播,又有人把这几位名将拿出来比较,关于四大名将的排名,我们另文探讨,这里我们单说说李牧之死,毕竟主流说法的原因是“赵王听信郭开谗言,中秦国反间计冤杀李牧”。但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牧--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成名战为前244年(赵悼襄王元年)破匈奴之战,人生顶峰为前235年(赵王迁2年)肥之战,歼灭秦军后获封“武安君”。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位期间秦赵发生“长平之战”。此战杀神白起大获全胜,杀赵军主将赵括,全歼赵军45万,赵国“国内空”。而李牧出现在史书记载中要到长平之战后9年的前251年燕赵鄗代之战,李牧是代地边军统帅乐剩手下部将。有些不太了解历史的人问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不用李牧而用赵括。一个长平之战9年后才出现在史料中的人物,前260年是否在赵军中都还是未知之数。

李牧破匈奴之战前的仕途史书明确记载,他先被赵王任命为对抗匈奴的北部地方军政长官,后因为不尊王命不主动出击却大量消耗物资而被免职,但赵王换掉李牧以后对匈奴作战失败,不得已只能重新启用李牧,李牧要求赵王必须给他更大的自主权,并不能干涉他的作战方针,才重新上任,继续养精蓄锐训练士兵。请注意,李牧大破匈奴发生在前244年,赵孝成王死于前245年,也就是说,任命李牧、罢免李牧、又再度任命李牧的,都是这位“赵孝成王”,也是任命赵括的那位赵王,也是任命廉颇打赢邯郸之战,打赢赵燕之战的赵王,这位赵王在位低开高走。李牧为什么会被提拔在北地对抗匈奴?正是前251年他作为乐乘手下代地边军部将对入侵的燕军作战优秀。这里有两个词“代地”“边军”,划个重点。

前245年,赵孝成王死,赵悼襄王赵偃继位。

245-前244年,这间发生了几件事:245年,李牧作为赵国相国出使秦国,签订盟约,秦归还赵质子,这位质子就是“春平君”,赵偃的兄弟,曾是太子;前244年,赵悼襄元年李牧大破匈奴;前244年赵王派乐替廉颇大将军之位,廉颇攻打乐乘后叛逃魏国。

这几件事很耐人寻味,通过研究这几件事,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些结论:李牧是乐乘的人,乐乘是赵偃的人,而廉颇很可能是原太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孝成王死后,赵偃继位为王,最大的威胁是谁?是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而太子想抢到王位要靠什么?掌兵权的大臣支持,那谁掌兵权?廉颇~于是,这些事件就串在一起了。 前244年,李牧用计诱歼匈奴,因功进入赵国中央政府序列,成为赵国重臣,相比歼灭匈奴的“功劳”,在赵悼襄王赵偃看来,估计李牧从秦国迎回(控制住)太子才是关键。

---------------------------接下来再讲一下“代地”“边军”,赵国的特殊情况

代地,在赵国是个特殊的存在,它原本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代国,根红苗正的姬姓宗室,老赵家靠极不光彩的嫁妹子下毒兼偷袭,把代国变成了代地;而紧邻代地有一个“中山国”,同样是赵国花费百年搞到手的,这两个地区组成了赵国的“北地”(也叫代地),赵国边军就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地区(有记载边军中还有大量胡人),赵武灵王赵雍的胡服骑射天下闻名的“赵边骑”就是他们。这两个地区的新赵人和邯郸老赵人本就有亡国之恨,在赵雍(赵武灵王)时代又埋下了更大的仇怨。赵雍把大儿子封到代地(北赵国),又把赵王位传给小儿子(南赵国),实际就把赵国一分为二,北地和邯郸的互不信任和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攻击就越演越烈。以至于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北地的15万边军却在冷眼旁观不来救援。251年的燕国入侵,赵王也是将邯郸军和北地边军分开,廉颇带20万邯郸军,乐乘带5万边军分别与燕军作战。-----------现在明白我们上一段讲前245年-244年发生的事情的根源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悼襄王赵偃,背靠的是北地势力乐剩的军队,而赵孝成王和原太子代表的是邯郸势力,因此廉颇为大将军掌兵权;赵偃要坐稳赵王位子,让李牧去秦国直接控制住太子带回赵国,让北地军主帅乐剩代替廉颇控制邯郸兵权,北地基本盘李牧统帅,王位就稳固了。赵孝成王在位时,李牧长期在前线,为什么赵王屡次催促李牧,他却一直不攻打匈奴?而孝成王一死,悼襄王刚上台李牧就立即派人引诱匈奴进包围圈并发动战役?因为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李牧真的不懂政治吗?赵国以军事立国,赵偃要彻底坐稳王位,压制邯郸势力,那他就必须有军事上的大胜才行,而李牧立即为赵王送上击破匈奴的大礼。-可以说,赵悼襄王赵偃是李牧的伯乐,也是李牧成神的最大推手。

前243年,赵王派李牧攻燕国,打下武遂和方城,解除侧翼威胁后,李牧继续发挥,灭东胡、林胡等一大堆胡,此后赵王稳了,李牧也坐稳赵北地最高统帅(土皇帝)的位子,成了事实上的封疆大吏。-投桃报李,君臣美谈。

时间很快,7年后,前236年,赵悼襄王死了,他之前压制群臣和公族,立他和妓女“倡后”生的小儿子赵迁为储君,现在赵迁变成了赵王,而原本公族大臣们支持的嫡子赵嘉却只能当一个几百户的封君。赵嘉盯上了李牧,这个以前顶撞过他爷爷,改变过他老爸命运的人,希望李牧也能帮他逆天改命,推他上位,史书没有记载李牧的态度,但赵嘉广结北地贵族和将官却是有记载的。同时,赵迁为了拉拢李牧,给了他“武安君”这个最高的封号-----前235年,李牧带着边军在在肥之战歼灭了十余万秦军,李牧的军事才能在这一战达到顶峰,防守反击,和秦军互相偷背,抢先一步攻下秦军大营,趁秦军主力回救途中,把秦军桓翳包了饺子。

李牧此战开始掌握赵国全部军队。赵边军骑兵多,射箭来去如飞,伤亡少、资源消耗多;邯郸军步兵为主,防守攻坚都要和秦军拼命,李牧的战术精要在于诱敌深入防守反击,运动中将敌军引入包围圈歼灭,而其大机动大迂回大包围的战场都是在赵国腹地,这就导致赵人的家园被战争摧毁,无法耕种和正常生活,再加上秦人几乎年年来攻打,李牧虽然屡次获胜,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赵人家园被毁,连年征战,前232年,秦军在蒙敖带领下又来了,分兵两路,李牧再次打赢,史称番吾之战,但这次却只能击退秦军却无法歼灭,赵人消耗太大,国家已被打残。2年后的229年,赵国饥荒,王翦带兵20万来了,李牧的作战方式被秦军摸透,这次连击退秦军也做不到,只能选择廉颇的方法--死扛。长平之战时,赵国底盘大,底子还厚,这时的赵国,已经完全没有本钱耗了,只有拼死一战一条路。

后面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了“秦用反间计,赵王迁中计,杀李牧”,秦军攻破邯郸,灭赵。

但再后面的事,却很少人说,赵王迁率邯郸军民投降,还记得那个废太子赵嘉吧?他此时已经在李牧的基本盘代地被拥立为王了,当了7年代王最终被王贲击败抓获。

我们回过头看,赵王迁杀李牧是中“反间计”吗?其实根本不是,邯郸政府的赵国根本经不起和秦军对峙的消耗,这一点是赵国实际情况决定的,农田都因为兵灾没粮,士兵没吃的只能吃土,拿什么和秦军耗?而同时赵嘉就在北地待着虎视眈眈着王位,随时等着当王。李牧呢?他以北地土皇帝身份,掌全国之兵,却始终无法彻底打败秦军,这早已引发了邯郸(南赵国)势力的不满,我们甚至可以模仿邯郸势力对赵王的抱怨“李牧在北地可以一战击灭匈奴,可以收林胡、东胡、可以从燕国抢来几座城,却把秦军引到邯郸附近,破坏生产,消耗资源;赵嘉又多结交李牧手下的北地将领贵族,其心可诛”,进谗言的郭开也只不过是邯郸军民的代言人罢了。

试问,你是赵迁,你会怎么思考此时的内忧外患?一个在年轻时连他爷爷(孝成王)的话都不听的将领,又辅佐他爸爸坐稳王位,到赵迁这个妓女的儿子这里已经位极人臣,掌握全国兵权,他想怎么做,他会怎么做?赵迁对李牧的杀心是内忧外患和赵国历史上的各种乱象决定的。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只是上不了战场的读书人硬给自己脸上贴的一块金罢了。

李牧和白起的悲剧是一样的,和岳飞的悲剧也是一样的,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德高望重,能力强但却桀骜不驯。

秦昭王杀白起,在合纵军在函谷关和秦军对峙时;宋高宗杀岳飞,在岳飞和金军对峙时;赵王迁杀李牧,在秦赵对峙时期;对峙时期,人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谁忍不住、耐不住先出招,谁就输了,秦昭王、宋高宗皆如此,赵迁这个年轻人更是如此。

几百年以后,也是对峙时期,一位皇帝不想学赵迁,没有中敌人的“反间计”,没杀手下那位类似李牧的名将,结果却走向了赵迁们最怕出现的那种后果,那位皇帝叫曹睿,那位名将叫“司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