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刚需产业,正所谓“小菜场,大民生”,农批市场事关千家万户之生存,国家民生之大计。

它是现代城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乡村中农副产品零售批发的核心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消费升级、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食品的多样化和不断涌现的市场管理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贸市场的“缺点”正逐渐暴露,处境堪忧。

一方面是百姓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市容市貌纠结与矛盾的问题。

那么未来农批市场当如何发展?让我们追溯农批发展进化史,找寻农批商贸新出路。

民以食为天 ,作为老百姓日常菜篮子来源的农批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老百姓的菜篮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发展历程。截止2020年我国农批市场开始进入“从优到精”的第六代现代智慧农批市场建设中。

第一代:最初的菜篮子

(1985-1988)

1985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正式取消,改为“实行合同定购”。随后,为缓解国内农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最早的农贸市场出现了。但此时的“菜篮子工程”仅算是农贸市场前期雏形。

第二代:初具格局的农贸市场

(1989-1993)

到90年代,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格局被建立起来。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0个,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农户——产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初具雏形,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农贸市场初步形成。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农贸市场。

第三代:供需平衡的农批市场

(1994-1999)

在1994年,“菜篮子工程”实现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到1999年,我国“菜篮子”工程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其显著标志是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在商品种类,数量等方面能满足百姓生活需求的农批市场形成了。

第四代:注重安全的农批市场

(2000-2009)

到20世纪初,我国生鲜市场的供需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于此同时国内农批市场“商品安全事故”频发,政府对于农批市场的发展侧重点由“供求”转向“安全”,先后出台了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这类文件。注重保障百姓食品安全的第四代农批市场由此而产生。

第五代:专业化管理的农批市场

(2010-2019)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农批市场成为了农产品零售主要渠道。产品供应充足,品类丰富,质量有保障已是农批市场的基本要求,但“脏乱差”的采购环境开始被消费者诟病。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商户和市民使用体验感开始成为农批市场的新标准。提高居民采购幸福指数的第五代专业化管理的农批市场应运而生。

第六代:现代智慧农批市场

(2020 — )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新一代的互联网+赋能,由政府政策引导与老百姓消费升级带来的高体验诉求的智慧新农批市场开始出现,以及2020年影响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反向倒退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从环境设施、销售渠道、食品安全、检测溯源多个层面赋能,成为未来农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云、仓、配”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深化以产业、产品、产城三位一体商业模式下的产品体系,落位“云、仓、配”产品模式下的新农批产品生态。特别是创新仓储式批发功能产品,冷链-仓储-交易-物流-商务办公一体化多功能智慧交易中心产品。依据数字化运营服务,为交易流通、冷链物流、仓储批发,加工配送提供有效控制、精准管理、个性化服务。以农产品流通平台为核心,聚焦产品,聚力运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创造客户价值。同时,打造绿色服务,通过产品生态打造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示范平台,从而形成商业闭环,形成产品、产业、城市、人流之间有活力、友好、持续向上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打造真正便民、利民的“民生智慧菜篮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