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5年(元丰八年),54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可是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支持,相反由于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王安石开始重用新人,继续改革变法,希望以一己之力推动改革,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仅仅一年之后,他就被再次罢相。

王安石在罢相后离开了京城,回到了江陵休养,在这期间身体多病,再加上长子病故,可谓是悲痛万分。当时社会上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也是极其刻薄,各种不同的声音,一时之间令王安石焦头烂额,可是他并没有站出来为自己辩解,反而是以平静的心态去享受生活,对于外界的评价不予理会。

晚年也是王安石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接连佳作不断,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其中有很多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譬如《梅花》、《北坡杏花》、《江上》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写得很美,同时那份细腻的情感,也是最令人感动。应当说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苏轼,作品意境高远,可以与唐诗媲美。

以这首经典的五律《杏花》来说,全诗描写杏花,可是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描写,所以使得这首诗显得与众不同,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那份细腻的情感,那都是令人惊艳,整首诗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成为晚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杏花》

宋朝: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空灵的意境,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可见晚年的王安石,无论是心境,还是思想,那都是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所以写景也是出神入化,同样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可是写得很美,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读来不仅朗朗上口,还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首联和颔联意境唯美,先是描写了周围很寻常的事物,接着就是描写了倒影在水中的杏花的身影,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这几句出神入化,有着一种纤细的美;远处正好有一条小溪,那上面还有一首石梁,正好是用来拦水,横跨在水面上显得很空旷。旁边还有一座很小的茅草屋,紧紧地依靠在小溪的水边。俯瞰水中的杏花,可谓是妖艳无比,并没有觉得杏花胜过水中的倒影。

颈联和尾联则是引用了典故,其中的“景阳妃”是指南朝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但是王安石在这里运用得很巧妙,以至于这几句更具有感染力;杏花开得很美,好似景阳宫中的妃子,美得真是令人心醉,还含笑落进了宫井之中。小溪的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将那水中的佳人妆容给弄花了,看了真是让人愁肠百结。毕竟生活中的无奈,还有所遭受到打击,使得王安石在那一时期很痛苦。

王安石这首《杏花》看似在描写春天艳丽的杏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孤芳自赏,所要表达的还是一种孤独的心境,以及当时悲痛的心情。作为一位改革家和政治家,王安石所做的一切都被司马光所推翻,所以使得他很悲苦,始终是处于悲痛之中,可是他又无法向别人诉说,只能是把心中的悲苦,全部融入进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意境极悲,从开篇到结尾无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