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有句话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蕴含的道理很简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殊于众众必毁之。树木长得越高,一阵风刮过来,必然会先吹倒它。一个人的才华过于出众,就会显得周围的人非常平庸,大家又岂能容他一个人出风头。这句话用在明代奇才解缙身上再合适不过。
奇才解缙
解缙是明代的奇才,不仅写文章才华横溢,连说话都是口吐莲花。古往今来,帝王都喜欢有才华的大臣,即使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和二代朱棣也不例外,解缙正是依靠自己的才华迎合皇帝的喜好,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
解缙与其他有才华的大臣不同,别人把才华用在兢兢业业做事上面,解缙却挖空心思把才华用在拍马屁上。从明史记录来看,有关解缙的地方言辞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忠诚于大明王朝,不顾自身安危,敢说敢做;也有人说他缺乏气节,做事只会迎合上意。解缙到底是好是坏,咱们不做过多评价,今天只说说关于解缙“拍马不成反落马”那点事儿。
明朝初期,朝堂上人心惶惶。朱元璋刚坐稳江山,就急不可耐地磨刀霍霍向功臣。群臣盼星星盼月亮把朱元璋送走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皇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自己不冒昧地取代皇侄。在此期间,能够善终的朝臣实在不多,解缙就是其中一位幸运儿,他不但没有任何闪失,反而一路平步青云。
细数整个大明王朝,建国初期的功臣宿将都是朱元璋的旧部。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出家做过和尚,跟着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此时,唯有解缙的才华显得鹤立鸡群。果不其然,解缙没有辜负皇帝的厚望,公元1408年,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正式抄录完成。
才华反被才华误
才华是很宽泛的概念,有道德文章的才华,也有定国安邦的才华。显然,解缙的才华属于前者。解缙若是老老实实做学问,估计他能够与陈寿、纪晓岚等人齐名,仕途平安降落应该没有问题。解缙却效仿班固,走向一条覆灭的道路。
曾有人为解缙的死鸣冤,说解缙是被朱棣下套所害,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解缙绝非书呆子,他溜须拍马的功力堪称一绝。早年依靠给朱元璋和朱棣吹鼓抬轿受到赏识,仕途一路升迁。按道理说伴君如伴虎,解缙把才华和心思用在讨好皇帝上,应该能够保全自己。有事没事给帝王将相写写颂歌,不管哪位帝王都喜欢这种人。然而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被动地参与到皇权继承的问题。
历代皇帝登基后,选立接班人是头等大事,朱棣也不例外。朱棣的候选人有两位——二儿子朱高炽和三儿子朱高煦。长子朱高爔早夭,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更加倾向于朱高煦。朱棣整天为此事犯愁,因为皇家选接班人不是家事。
朱棣百思不得其解,便想听听解缙的意见。解缙没有明白朱棣的意思,朱棣之所以找解缙,是看重他的才华,希望解缙能从古籍中寻找“废长立幼”的先例,为自己选立朱高煦做接班人找到依据。
解缙忽视一点,朱棣能够发动“靖难之役”,必然有些杀伐决断的手腕。他召见解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解缙给自己出主意,二是假如解缙不想出主意,朱棣希望他能够选择沉默。
解缙是怎么做的呢?他把皇帝“征求意见”信以为真,想当然地认为朱棣把他视为心腹。解缙便在朱棣面前口若悬河,极尽所能地发表支出朱高炽的意见。
此事令朱棣甚为不满,三皇子朱高煦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伺机准备扳倒解缙。正在朱高炽打瞌睡时,解缙自己给朱棣父子送来枕头。永乐八年,朱棣亲征尚未班师回朝。解缙入朝奏事没有见到朱棣,只好跟太子朱高炽汇报。朱高煦获知此事后,向朱棣弹劾解缙说: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听说后勃然大怒,以“无人臣礼”把解缙逮捕入狱。此时解缙已经离开京师赶往广东的路上。途中亲眼目睹赣江两岸的旱灾,他上疏朱棣请求疏通赣江南北,引江水灌溉田地。朱棣更加愤怒,派出锦衣卫前去逮捕解缙。
五年后,朱棣召见锦衣卫指挥纪纲说“缙犹在耶”。纪纲明白朱棣的意思,以探望为由请解缙喝酒。解缙不胜酒量酩酊大醉,纪纲便把解缙拖到雪地中活埋掉,大明王朝首屈一指的奇才“香消玉殒”。
解缙的经历有什么启示
1.不要把上司的话信以为真。但凡有点成就的人,往往都有主见,他们不希望别人替自己做决定,其他人的意见只能作为他的参考。
2.才华用来做实事。解缙确实很有才,不然也不会主编永乐大典。问题是解缙把才华用在溜须拍马和歌功颂德上。他以为自己很聪明,在皇帝眼里他就是“三陪文人”的倡优角色。
3.跟对人很重要。解缙拿命力保太子朱高炽,把朱高炽视为“铁杆”。解缙遇害时,朱高炽有什么表示吗?朱高炽选择明哲保身,没有替解缙说一句公道话,任凭解缙自生自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