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盗墓现象由来已久,它就像是我国厚葬文化的衍生物。

在对位于我国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墓进行发掘的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发现的盗洞多达247个,其中有十多个居然已打至椁室,由汉代至唐、宋,这座墓葬一直都有盗墓者光顾,由此可见,我国历代的盗墓活动不可谓不猖獗。

以盗墓为营生的人可分为两类,一是官盗,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及民国时期的孙殿英等,这类人兵强马壮、光明正大地干;另外一种便是民盗,以陕西、河南、湖南一带居多。

数千年来,盗墓在我国已然发展成为历史悠久的“产业”,其中“洛阳铲”与“拐钉钥匙”更是该产业中的代表性工具,无数墓葬的被盗都离不开它们的功劳。可以说,如果不是历代法律对盗墓活动的严惩,使得盗墓者有所顾虑,那些庞大的帝王陵寝有可能都会毁坏殆尽。

那么历经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是否真的完好无损呢?史书上的记录,更是让人对此产生疑惑。

尤其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更是对始皇陵的盗掘做出了这样的描述——“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郦道元写这段话的依据是《汉书》,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只写了“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烧其藏椁。”——班固只是说项羽焚烧了地面上宫殿和庙宇,并且前往的人都进行了发掘。后来由于放羊娃放丢了羊,羊跑进了始皇帝的墓穴,牧羊人拿着火把找羊时,失手烧掉了里面的棺椁。

班固距秦朝灭亡约200年,他对此事的叙述来源于汉臣刘向对汉成帝的谏文。刘向描述此事的目的是为了让汉成帝躬行节俭,不要在陵寝上大费周章、进行攀比,说白了就是:花那么多心思和代价建的陵墓会遭人惦记,薄葬反而能获得美名。谏文多少会代入些个人感情色彩,但即使如此,刘向与班固的文字也极有分寸,只是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并没有肯定项羽已经发掘了秦始皇的陵寝。

由此可见,郦道元人为的添加了三十万人、搬三十天、大火烧了九十天等等,叙述此事颇有些夸张与虚幻。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本典籍,另外提到项羽挖秦始皇陵寝的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记》了,距秦亡约100多年的司马迁的用词更为严谨,只是非常客观的还原了刘邦与项羽战前的对骂,刘邦当时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有一条便是“掘始皇帝冢”,这样政治色彩浓厚的罪状,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都不敢肯定,因此在他其他涉及陵寝的描述中,再也没有项羽挖始皇陵的只言片语。

三本著作的记载出入较大,如果从记载时间的角度来看,显然司马迁的《史记》要更站得住脚些。因此,项羽应该光顾过,焚烧过始皇陵,但是否带领军队挖掘过,或挖掘成功就不能断言了。

现在,据考古学家们的探测,始皇地宫中的水银含量确实高得异乎寻常,如果地宫中真像史书所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那么它被盗掘的可能性极低,因为水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要是真有盗洞,密封性受到破坏,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早已应该挥发殆尽,怎么可能还有异常高的汞含量呢?

由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暂时不具备打开秦陵地宫的条件,更多的谜题只能待到地宫重见天日的时候才能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