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司马迁的主观叙述,导致后面大家在评论长平之战的时候大多都是把责任怪罪给赵括。要说赵括没有谋略,那肯定是骗人的。最简单一点就可以反驳:他当上主帅的时候,让他老妈跑到赵王那里说赵括不行,要求断绝母子关系,让赵王在赵括打输了后不追究他家的连带责任。发现问题没有?典型的双保险!赵括如果赢了,不可能不要老妈,更不可能怪罪老妈。而输了,老妈还不用受到牵连。所以这仗还没有打,他赵括家就已经赢了。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赵括死后,赵括家的马服君爵位并没有被剥夺。当然,我要说的不是赵括,我们从其他方面来分析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会输。

首先,秦赵争的上党地区是韩国官方明文规定割让给秦国作为秦国退兵的求和条件。不管是城下之约也好,还是乘人之危也好,秦国得上党都属于名正言顺。赵国是因为上党太守冯亭私人原因投靠赵国而得到上党,得上党则属于名不正言不顺。这就好比秦国通过武力威胁从韩国娶个小老婆被赵国勾引跑了一样,不管是你帅气也好,还是天赋异禀也好,赵国的这种做法在道义上都站不住脚。这种缺乏道义支持的做法导致两种严重的后果,第一种:赵国一线的士兵不开心,因为赵国上层建筑的错误做法完全没有考虑到下层人的感受,完全是把下层人推到了危险的境地,你说保家卫国咱没有话说,但是你这是引火烧身,谁家没有一家老小啊?这种做法导致赵国一线士兵有强烈的厌战情绪,为后面的固守不出和成建制的投降埋下了伏笔;第二种:其它诸侯国不开心,秦国打韩国你没有出兵帮韩国,也没有出兵帮秦国,你赵国凭什么拥有韩国的上党地区?中大奖了起码也要分点给大家吧??但是很明显赵国没有分,而是把耳朵一蒙选择独吞了事,这就为后面赵国孤军无粮埋下伏笔。这个好比你中大奖了没有给四面邻居都分一点,而后面你遇到盗贼了,四邻哪个还会出手?四邻不帮盗贼就算好事了。

其次,长平之战前赵国遇到两件好事。哪两件呢?一个是燕国的大将乐毅来奔,还有一个是齐国的大将田单来奔,这两人都是一时的名将,这对于赵国得武力值无疑是大幅的提高。但是这个事有一个副作用,而可能恰恰是这个副作用导致赵国的仗越打越被动。什么副作用?就是这两人都是因为功劳太大被上面猜疑,导致他们不得不跑路。在赵国能有资格接待以及陪他们喝酒吹牛的会是哪个?廉颇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排在第一位!这几个天天混在一起,导致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廉颇和赵军无限龟缩在碉堡了被动挨打,就是不还手。为什么,因为廉颇怕赢......一旦赢了,廉颇的荣华富贵可能不仅不会增加,还有可能会像乐毅和田单那样不得不狼狈跑路。事实也证明了这个问题,廉颇大胜燕军以后,被乐乘夺帅,自己不得不逃去楚国,最后郁郁而终。

最后,秦国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派白起,而是派等级不如白起的王龁,而后面等赵国换帅秦国又派上了白起。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自始至终,秦国都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推进战争,也就是说包括赵国换帅的事情都完全在秦国的计划之内,说明秦国在赵国的高层有卧底。如果当年匈奴在赵国有卧底,李牧恐怕也赢不了匈奴。在这里要说一下,其实赵孝成王也不昏庸,比如任用廉颇,后面任用李牧,都属于知人善任。但是有一点不好,就是任了又不放心下属,爱插手下属的事务。我认为秦国开始没有派白起的主要原因是怕引起赵王震恐,从而赵王放手让廉颇干,那样的话秦赵之间的胜负还真的很难说。就好比后面就放手廉颇就把燕国的大军打的大败一样。

临阵换帅对于兵家来说是完全就是大忌,而赵括所实施的作战方针恰恰又是大忌中的大忌:兵多粮少,杀卒节粮,一改廉颇的被动防守变成主动进攻,目的就是让士卒送死而节省粮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赵括来的时候粮食已经基本被廉颇消耗光了,其实也不能怪廉颇,因为赵王要防廉颇,所以粮食供应方面一直在搞添油政策,大量粮食被消耗在运输的路上。但是赵括的威望不足以镇住大军,当年他老爸出征的时候起码还在路上大开杀戒整顿立威了一个月才开赴战场,他连一天整顿的时间都没有,就搞这种惨无人道的作战方针,所以当他带过来的赵家军拼光了以后,整个赵军土崩瓦解,全部投降。白起派一万五千人包抄赵括,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如果白起同时让人带几颗假的赵括的人头,这对于那些本身就不愿意被赵括拖去送死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解脱,恐怕连一个不想投降的理由都找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