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建立脱胎自五代十国的后周,这个国祚只有十年的政权,却完完整整地继承了盛唐延续下来的民间尚武之风。自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以来,后周保持了锐意进取的态势。对内保持轻徭役,低赋税的政策,改革军制,保持了国内的政局稳定。对外多次主动出战,不仅打败周边的南唐、后蜀,夺得大片领土,还敢于北上对阵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希望收复幽云之地。
而且在和辽国对战的过程中,从未失败,连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之地。这种常胜之绩得益于后周军队的强横战斗力,也有赖于后周君臣上下一心,民间尚武,敢于言战。如果不是周世宗柴荣因病去世,幽云之地的所属犹未可知。
宋太祖时期,宋军战斗力强悍,胜率颇高
在宋朝建立之初,以前的后周将领宋太祖赵匡胤成为黄袍加身的受益者。几乎是兵不血刃地继承了后周的一切,不仅包括后周政权里几十万精兵悍将,也通过手段获得了民心。富有进取之心的赵匡胤面对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不得不倚重众多将领,放权让他们任意施为。保持了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所以宋朝在建立之初,可以以很快的速度灭掉南唐、后蜀等周边割据政权,形成了统一中原之势!
这段时间是大宋王朝战斗力最高的时期,也是民间尚武之风犹存之际。加上赵匡胤武将出身,行军作战无有不通。对将领们领兵在外作战,也不加干扰,这一时期,大宋的战争胜率出奇的高也毫不奇怪!
宋太宗时期,宋军对外作战胜率开始下降
而转折点出现在赵匡胤去世后,他弟弟赵光义成为宋太宗。虽然灭亡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但两次对辽作战均遭到失败,不仅王朝早期的精兵悍卒损耗一空,兵器粮饷损失巨大,自己中了一箭不说,还在后世得以获封“高梁河车神”这一不太光荣的称号。
在赵光义执政期间,不仅对辽作战失利,在和西夏党项部落的争斗中也落在下风。在这一时期,西夏党项崛起之势已成,加上契丹人的刻意搅合,为后来宋仁宗时期对西夏多次作战重大失利埋下了伏笔。整个宋太宗时期,其军事外交政策多有变动,先由“对北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
可以说,在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军事战略从早期的战略进攻态势,到后期经历多次失利以后正式转为战略防御。以一种鸵鸟姿态,应对周边的各种挑战。并开始皇族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文御武的朝堂怪相至此完全定型!
宋太宗以后,宋朝军队对外作战失利已成常态
宋太宗以后多位大宋皇帝,除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希望恢复西夏之地之外,绝大多数已经失去收复失去河山的信念。大宋官家如此,民间在经历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后,开始崇拜东华门外唱名的文人,对于边地军卒以贼配军斥之,民间尚武之风荡然无存,收复燕云已无人再提。北宋一朝执行灾区精壮男子参军赈灾的政策,也极大地拉低了整个宋军部队的战斗力!
边地将领尤其是北宋西军,吃败仗被处罚没什么争议,但是打了胜仗被朝堂宰辅责罚,代表保守势力的士大夫们,甚至将经过血战才到手的城寨拱手送予西夏,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了。如此作为怎能不让边军将士们寒心?加上对战斗力强悍的边军作战死亡和伤残士兵的抚恤相当低,而在东京汴梁城的禁军待遇优厚,却久不经战事,战斗力直线下滑。宋朝的徽宗和钦宗在靖康年间遭遇大难,已成定局!
后话:军队内部团结,良将在任,饷银充足,待遇优厚,多有参加战争之士,朝堂之上也没有各种掣肘,那么这支部队才有可能成为一支强军。而在宋朝,这些条件几乎都不存在。不懂兵事的士大夫和太监也能执掌一军,开赴战场,就是对士卒们生命最大的漠视。
早期的精兵悍将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就一股脑损失在两次对辽作战行动中,导致后期大宋军队的精锐,多出自经常和西夏作战的西军体系内。尽管如此,出自西军战神的狄青也被朝堂上的士大夫所鄙视,哪怕战功赫赫官至枢密副使,还是无法融入朝堂这个大圈子内。
这样的大宋,怎会对外战争胜率达到75% 呢?凡事多多思考,多多比对,才知网络之言是真实还是无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