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书名: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作者:[日] 斋藤孝
译者:巩露霞
ISBN: 9787559603425
豆瓣地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6674/
推荐度:3·5
分类:个人管理
关键词: #独立思考 #读书 #个人管理 #评论
这本书说了什么?
在掌握新规则的基础上,整理对应该规则的练习,掌握赢得游戏的技能,就是本书的目标。这种规则是新的“学习能力”,需要掌握的“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解答问题,思考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书中提到了一个五天操作步骤: 第 1 天:在博客或社交网络上撰写书评,培养思考的感觉。 第 2 天:借鉴伟人们创造出的思考模式。 第 3 天:重新审视生活习惯,从而锻炼“思考体质”。 第 4 天: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为话题提供论据支持。 第 5 天:准备万全,试着做出决策。
关于本书
斋藤孝的书,总给人鸡肋的感觉。这本书“好吃的地方”在于提出了几个锻炼思路,提高思路的方法。 1. 写评论。 2. 从电视和广播中学习 3. 读书
如果本书叫《通过评论来锻炼自己》、《我对任何事情都能有主见》也毫无违和感。对于开始尝试形成自己想法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读一下的。
第 1 天 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课
目标: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寥寥数行的评论,锻炼“自己的想法”
首先从身边的事例谈起,向大家推荐写书评或影评。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储备中提取出一些东西,关于这些经历和知识你觉得“我好像可以对此发表一些评论”。
- 从自己喜欢的主题开始
- 掌握要领就可以快速进步
- 可以获得很多人的评价
- 也许会名声大噪
优秀的评论,对于读者来说会有非凡的价值。
提取自己“体会深刻的部分”
评论的最大关键在于评价而不是感想。“喜欢这首曲子”,这句话仅仅说明了个人喜好,对读者来说毫无意义。或者,如果只是说出了这首曲子会流行起来的原因,那也不能称为一篇好的评论。人皆往右,我不出左,这样一种随波逐流的言论只不过是更加印证了这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无法“独立思考”这一事实。
重要的是对于评论的对象有着怎样的追求,要用怎样的态度讲述。这种独特的“执着”和“偏爱”,就是吸引他人之处。可以说,就是要提出“一家之言”。要将自己体会深刻的部分提取出来并加以展示。
撰写评论的关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评论对象,要准确把握并归纳内容。如果把评论全体的单位看作 10 分,即便对象的概括整理占到其中的 6~8 分,作为评论文也是可以成立的。“自己的想法”占到 2 分也是十分足够的。
评论就是讲述一些关于对象的内容,然后对此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无论是电影、书或是音乐,输入什么内容,都会经过变换再输出,这就是“自己的想法”。
避免批评,多赞扬
尽量明确自己的立场,也是一种评论的礼仪。
比如说,在写一篇影评时,要诚实地说明“这是我看的这个导演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平时不怎么看电影”。这是一种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是一种服务。
好评论需要“掏腰包”
评论中意外得到的有用信息就是与成本的比较。所谓“掏腰包”,并非仅仅代指金钱。时间比起金钱也是更不可重复获取的重要资源。并且时间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大且有限的资产。
“手把手指导”是评论的有效方法
在评论中,有经常面向入门人士或无经验的人进行的“手把手指导”。比如在评价一家餐馆时,经常会有如“首先要品尝这个”“按照这个次序点餐,上菜会很快”“这道菜价格很低,但是量很足”等内容。
或者评价系列书籍或电影时,也会有这样的解说。“先从第三部开始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或“第五部是优秀的作品”,读者会因此大大节约金钱和时间。对于 CD 的评价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能有“推荐从这张专辑开始听这个音乐家”之类的引导,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可以只对一部分进行“限定评论”
有两大类信息应该体现在评论中。
一个是关于对象本身的介绍,另一个是交代对象的相关信息。归纳的话,最多一二百字就足够。但要注意,如果是概要的话,平铺直叙就会缺少可读性。正因为想要介绍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评论才有意义。
如果作品中没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就要在文章中如实写明。敷衍了事地说客套话,或是一味地批评,这两种方式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当面对这样的对象,最好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发表评论。
说明“立场”
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即便眼前有一个事物,我们也不能断言“这是什么”,只能说“看起来像是这样”或“感觉上是这样”。
比如说,假设这里有一棵树。我们可以为这棵树起一个名字,但这并不能把握这个物体本身。在这棵树上栖息的小鸟,在树干上爬的虫子,对于这棵树各自都有与人类不同的看法。
虽然稍微有点夸张,但是写评论也是同样的道理。断言“这部作品是什么”时当然心情畅快,但最终也不过是片面之词。这样的话就应该有些自知之明,采取“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是这样的”这种写法更正确,也容易下笔。要想通这就是所谓的“评论方法”。
从“制作者角度”得出的评论也很有趣
形成“制作者视角”,能够学习制作者的思维方式及思考方法,也是为了形成“自己的想法”的训练。
避免精神论和抽象表达
这并不仅限于评论的规则,文章最无聊的地方莫过于抽象词汇的罗列。比如说“导演倾力制作”“这部作品非常好”等,或者“勇气”“纽带”“真心”等单词也是一样。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提炼一个关键词。如果觉得某部作品很有趣,那么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的话,要如何表达呢?这就是关键词。
将关键词体现在标题中是特别有效的方法。至少“关于某某的什么方面”这样的标题是错误的。“什么是什么”这样强硬的断言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思路先思考标题,决定接下来要写的文章的关键词。这样一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概念清楚的文章。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即意味着没有明确清晰的内容。
通过“引用”,提高价值
寻找关键词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引用”。
尤其是在评论时引用更是一件利器。如果引用内容来自图的话就适当地选取一段文字,如果取自电影的话就引用经典台词。如果能把这些引用内容完美地嵌入自己的主张中,文章的价值就会立刻提高。
顺便一提的是,无论怎样的词汇,只要添加引号,就会具有关键词的性质。比如说,明治大学橄榄球部的口号就只有一个词“向前”。虽然这是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词语,但加上引号就好像成了能够指引人生的金玉良言。那么,之后就只剩下要如何解释选择该语句作为引用部分的理由了。
第 2 天 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准备名为思路的武器
比较法
首先是“比较”,引入比较对象 B 就会增加说服力。正是要极力突出我们所想要主张的主角 A,才谈及作为配角的 B。比起单纯地推崇 A,后者看起来更有思考的深度。
基于比较的 - 寻找相似事物的差异 - 分解、作对比 - 寻找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
的思考方法。掌握这三种思路,就能够产生一些想法。
运用比喻
- 联想比喻形象,从零开始构建形成“个人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如果能事先找到一些具体的形象就较容易确立成型。要点在于要如何改编为一种喻体并由此引申到想表达的本体上来。
- 借鉴“优秀人物”的比喻手法,作为比喻,相对而言容易借鉴的还是被称为“超一流”人物的言行。
- 接触“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幕后故事给人更多的“临场感”,是最适合用来模仿借鉴的素材。
辩证法的思考
所谓“辩证”,简单来说就是对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对话思考”。
比如说,有人提出“要想胜利,精神力量必不可少”的命题。对于这一命题,其他人会提出“不,我认为是技术”的反对命题。在这里出现了对立和矛盾,但是对此却表示欢迎或鼓励则是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因为矛盾才是思考的原动力。
- 激发思考的智慧
- 硬性要求提出反对命题
现象学的思考
简要概括“现象学”的要点就是,“暂且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某种认识。
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
比如说,有人让我们“画一幅苹果的画”,我们可以随手画来。这是因为在头脑中有苹果的形象。但是现实中的苹果其实形色各自不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颗苹果。也就是说,在画苹果的时候我们没有观察苹果本身。专业的画家之所以专业就在于这一点。观察眼前的对象,发现“原来有这样的一面啊”,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新发现描绘出来就是他们的工作。
重新贴“标签”
现象学最重要的态度就是重新替换成符合我们自身特征的新标签。正是贴上了标签,才根本都没有想要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倘若能再稍加郑重地去审视观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触。排除了深信不疑的某种观念,“不可能”才变为了可能。
以产出为前提,会更用心观察
是否能以“无知”的状态细致地去耳闻目睹一些事,输入的质量和随之输出的质量也大有不同。
重返童心
现象学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新鲜之物充满诧异。大人简单一眼掠过的东西,孩子看到却会对大人展开“为什么”的疑问,这样的感性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系统思考
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用“形态”来看待事物。不是关注要素本身,而是着眼于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思考要从全局、团队、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养成俯瞰全貌的习惯、通过图表让系统思考更清晰、团队中相互帮助。
第 3 天 改变行动的习惯,锻炼沟通能力和联想力
“头脑聪明”的标志是词汇能力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么也无法提出一个话题。但是,如果只是单调地复读新闻报道的话,也是无法形成对话的。可以将新闻为基础,再添加自己的见解或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聊天才能愉快有趣地进行。
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打磨用词的格调
首先要尝试在平常的会话中,留意充满智慧的关键词。
对于锻炼这一点的有力辅助武器,还是电视节目。一般来说,综艺节目的实际拍摄时间经常要达到播放时间的两倍之多,然后再编辑加工。播出的部分可以说是经过竞争最终成功留下的精炼部分,因此播放出的评论有其出现的意义。
怎样的评论会留下来呢?这里主要有两个要素。其一是前后文逻辑要合理通畅,其二是观众可以产生共鸣或是一些引起注意的评论。
广播电台。与电视不同,电台里谈话的内容及说话方式也与日常会话中十分相似,是一种虽然公开播放但却有私人氛围的罕见形式。稍稍收听并学习一下的话,也能够磨炼自己对语言的感觉。
尝试将听到的话转述给别人
在提高自己的词汇能力和智力方面,向他人转述可以说是极好的训练。
准备能够成功加入谈话的小话题
利用事先准备的万能小话题加入别人的谈话,如果精彩程度很高,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你的话题就会在谈话中产生意义。这样一来,即便之后退居倾听者的角色也可。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方法,加入别人的谈话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话题量一旦变大,我们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留心积累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渐渐发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由量变发生质变。此时如果能坚持这种方法并形成习惯,那么不仅我们发现素材的嗅觉更加灵敏,并且也能非常自信地参与别人的谈话。
以“边框化”的概念观察世界
所谓画框,就是用来区分画和现实世界的东西。如果想让一样东西更加光彩夺目,就不能局限于东西本身,还应意识到在它周围,存在像画框一样具有装饰作用的加分项。换句话说,如果有东西在熠熠发光,那么它周围一定有“画框”在发挥辅助作用。就是说,应该用“画框化”的概念思考问题。
杂志和宣传册的专栏就是这个道理 。专栏是给“文字”赋予一种意义,即让读者认为用框区别起来的报道与众不同。这很容易给读者一种错觉,使其认为其他新闻读或不读都可以,但专栏里的新闻一定要读。因此无论专栏的内容如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专栏中的文字与众不同,给人印象深刻。
所谓“思考”,就是熟练运用“概念”
凡事都能成“概念”,由此观世,应该会有很多的发现。比如说在学校经常使用的词语里面有“课程表”一词,即学生在这一学期的上课内容和顺序的计划表。尝试用课程表的观点观察世界的话,会发现这世间有非常多事情完全符合计划表,比如说员工手册、电视台的节目表。
通过“提问能力”聚焦思考点
通过反复提问,慢慢聚焦于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彼此了解,得到灵感,这个过程本身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过程。
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积极地做备忘录,不仅要记录对方的发言,也要随时记录下自己想问的话。
另一个关键之处就是用心研究提问。即使记录下想问的问题,也不能将记录下来的东西全部都提问。我们必须挑选出具体的、本质性的问题。因为抽象的问题没有意义,脱离本质的问题也很有可能与讨论本身无关,那么这样的问题不管问多少都是浪费时间。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咨询顾问”的时代
当我们成为提问一方的时候,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浅显表面的问题:“没有问题吗?”“有在意的地方吗?”如果提出的问题能细致到“反过来什么时候会感到轻松?”“如果不想上班,请列出 3 个理由,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序”,那么得到的答案应该就不止“没问题”这么简单了。
第 4 天 深化“自己的想法”的读书方法深化思考最高效的方法
“畅销书”是最合适的谈话素材
畅销书意味着读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由于书能够比电视剧和偶像团体有更多样的解释,因此也更加可以反映“自己的想法”。
古书典籍最具性价比
阅读古书典籍就相当于为这个人增添“镇住人的威力”。
精神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基督教存在的基石就是《圣经》,了解《圣经》的人,不论出自什么背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保持一颗信仰之心”。对于崇尚儒教的人来说,《论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所谓精神文化,就是共有的社会性的遗产。
读书经历+实际经历能够创造独特的小话题
从书中提取 10 个左右自己喜欢的部分,将它们和自己的经历结合为一组,编成一些小话题。时间控制在 15 秒以内,然后与其他人交流。稍微将两者结合,谈话就会变得有深度并且真实,也会增加说话人的独创性。
读书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点一点地阅读。也就是所谓的“慢阅读”。
还有一种模式是为了获取信息,可以加快速度阅读。这种模式是“快速阅读”。越是没有时间的人,就越需要取舍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知道“哪些知识、信息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设置 30 分钟的时间限制,就必然要改变阅读方法。由于没有时间从头开始读,就必须粗略阅读并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够掌握抓住书中重点内容的能力。
一本书中摘取三段文字
大致浏览标题之后,找出自己认为的关键部分进行略读,然后脑中试想:“假如要我为这本书写一篇推荐文章的话,我会选择哪一段文字呢?”并选择三段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登载在报纸上,或者作为封面上的推荐语。
如果自己是杂志编辑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取舍和判断外界流传的信息,如何组合、变换并将之确立为自己的小话题,这正是“编辑能力”。
区分这本杂志优劣的标准是“概念”,单单罗列有趣的信息不能成为畅销杂志。在信息背后,贯彻全部内容的主张和观点是一本杂志的基础,也正是在此才能反映出“自己的想法”。
第 5 天 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改变“现实”的力量
所有职场人士都需要决断力,获得决断力的方法
- 在纸上列出所有要素,在此基础上做好决定,认真思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做出最终决定。
- 与人交谈,尝试将这些问题说出来,在头脑中整理,那么应该怎么做决定也会变得更为容易。
- 直面消极的想法。“不管怎么样,又不会要了我的命。”
- 跟随“优秀”的人,“模仿”和“学习”必不可少。
- 将权限和责任移交给别人,让人产生自己也参与到其中的“当事人意识”。
积极参加会议的“三要素”,“数据”“视角”和“想法”。
“数据”。脱离事实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想象不能成为论据。 “视角”。展示自己是以怎样的角度来看待对象和数据的。 “想法”。“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种想法,才能使讨论继续进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