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也是远离“欲”,方法是采药炼丹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但是如果炼得不好,就会走火入魔。佛法修四念处观,绝对是很平静,专门对治自己的烦恼。四念处观属于渐修,渐修之后,安住中道实相,又是顿悟。所以,顿悟不碍渐修,渐修又不妨碍顿悟,二者互相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使习气太重,还是要修方便法门,早晚课诵、诵经持咒、礼佛忏悔、打坐参禅,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磨练自己的,这就属于渐修。例如,四谛法门是三乘所共学。所以,四谛是最重要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四念处、安住八正道。要达到这个境界,第一关就是要离欲,没有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释道对远离欲爱,也有相似的观点,宋朝时期,有一位“陈抟”被皇帝拜为国师,不但特别崇拜、优待他,而且送了很多美女给他。一般人认为美女是很好的,但站在修行的立场,女色不但不好,而且还是祸害,所以“陈抟”写了一首诗就离开了:“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什么意思呢?美女的皮肤就像雪一样白,两颊就像玉一样润,一般人求都求不到,认为是齐人艳福;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了解它不是好事,古德云:“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所以,一件事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愚痴的人以为是享受齐人之福,有智慧的人认为是大祸临头,实在是如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教有一位维摩诘居士,“虽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有妻子,但经常都是保持清净,心也是清净的、口也是清净的、身也是清净的,等于儒家所说的“柳下惠坐怀不乱”,达到这个境界是不是功夫?这只是一种定。定当中要有智慧,要定慧等持,用智慧来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才是真正的超凡入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家、道家、佛法都讲这个道理,只是深浅不同。佛法当中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果位,属于圣;道家是“仙”,吕洞宾就是“仙”。证到初禅,就是“仙位位”,四禅八定都属于“仙位”,得到禅定,有五种“神通”,所以称之为“仙位”。如果得到禅定,再配合智慧,修四念处观,断除自己的贪爱,就能超凡入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烦恼分为三种: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欲爱就属于见思惑,修四念处观,就是破贪爱的烦恼。要把烦恼、无明完全净除,就是修中道实相观,破了无明,就是如来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要脚踏实地去修,怎么修?第一是持戒。早晚课诵、惭愧忏悔、检讨反省、打坐……这些是方便,功夫现前了,就能转识成智。怎么样功夫才能现前?时时刻刻发长远心,心当中有烦恼,正念不现前时,就要诵经持咒、发大愿、修四念处观,这样修行就会落实下来。要有恒心、有信心,还要有大愿,以愿导行,就像菩萨以誓愿持身一样。为什么要发大愿?还没有得到禅定、没有证到三昧时,心当中有很多烦恼,就要以愿力来支持自己的行为、以愿力来引导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