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智慧的,当下这念心能管得住,就是四两拨千斤。一个是转念,一个是提念,一个是化念。假使对某个人打了妄想、起了执着,会参禅的人马上照它一下:“谁?”“是谁在想?”一照,妄想就没有了,这个功夫比较细。功夫粗的人,实在是没办法不打妄想,就诵经、念佛、礼拜忏悔。假使自己有一点功夫,检讨反省,把起心动念这个心一下就转过来了,中道实相观,一念不生究竟忏悔,这就是所谓的“无生忏”,是真正的忏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行,就是要在这念心上去修,这念心相应,就成道了。什么是“相应”?不是另外有一个相应,而是妄想不生、处处作主,这就是相应──与清净心相应、与无为心相应、与不动心相应。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也是这个道理。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也是一个“定”字。除了定以外,当中还要有智能,才能直了成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章“欲火远离”,我们明白欲在心当中会起火,称为“欲火”。人们之间产生了执着,马上身心就不得自在,为什么?身体会发烧、发热,这就是火。佛经中提到,凡夫看到“天女”,就会被“欲火”烧坏,所以这把火是很厉害的。由此可知,任何宗教对男女贪欲都是忌讳的,若不了解,就会误解佛法不近人情;了解以后,才知道佛法是大慈、大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火”要远离,一个是身远离,一个是心远离,由事到理。出家远离红尘,是身远离,但如果身体远离,心不远离也没有用;可是如果连身体都不远离,那就更糟了。所以,暂时身体远离,找一个避风港安住下来,道场就是一个避风港。第二步,心远离,要注意这念心,不要打妄想。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要远离,只有事,没有理。身心都远离,有事也有理,就能与道相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要远离,就是时时刻刻要观照、时时刻刻都安住正念,这念心一转过来,就远离了十万八千里;相反地,这念心一打妄想,就身处在火宅中。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了解佛经所说:“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火宅当中,法王还存在。法王是什么?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要能作主,就是火宅当中的主人。这一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要远离欲火,事要远离,理上也要远离。假使事上不能远离,最低限度要保持分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了家,之间保持距离、保持分际,为的是预防产生一些枝节。男众和女众之间少讲话,没有事情就不要交谈;有事情要谈,就要保持正念,这样也是远离,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说没有说一句佛法;度了无量无边众生,最后说没有度一个众生。什么原因呢?就是无我相、无人相,这念心始终安住正念。安住正念,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哪里还有我相、人相?这些道理必须要自己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