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心寂欲除”,目的是在转化我们的贪爱,也就是转识成智。修福德、修智慧、修慈悲、修忍辱……乃至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要了生死,证菩提涅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澄清当下这念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人的心是寂灭心,凡夫的心则是欲爱心。同样是心,有了贪爱,心就不清净、没有智慧,像一潭浑水一样看不清楚,就没有办法证菩提、证涅槃。所以,想要得到解脱、超凡入圣,就要转化欲爱心成清净心、寂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夫众生都有欲爱心,告子说:“食、色,性也。”认为食、色是凡夫所需要的。以食而言,佛法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民生。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饮食的目的是在资养我们的色身,不能不吃,但是要适可而止,要节制、要惜福,才不会既伤身又损福报。再者是色,一般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享受快乐,但佛陀告诉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有贪爱心,才会沉沦于生死,轮回六道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把贪爱心转过来,就要修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提到,念观音菩萨圣号,能够远离愚痴、远离色爱。这是什么道理呢?念观音菩萨圣号,念到一心不乱,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不可得,这念心达到寂然不动,欲爱、色爱自然而然就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不外是修定、修慧。所谓“心寂欲除”、“离欲寂静”,心当中寂然不动,任由妄想来来去去,始终不理它,时间一久,找到一个不动、清楚、明白的定点,这念心慢慢达到清净,身心平静、宁静、安定,自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时就不会再去贪恋其他的快乐,因为禅悦法喜的快乐,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所可比拟的。所以,说明“心寂欲除”,达到心念寂灭,自然不除而除,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生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这念心迷失了,离开清楚、明白的觉性,没有安住正念、正定,起烦恼、想入非非,就堕入众生境界;相反地,如果能够觉察、觉照,打了妄想,马上把这念心转过来,就是佛、就是圣。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大乘、小乘,这念心都要寂然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寂然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不动。无论想好、想坏,思善、思恶……都是动,一动就不是寂寞。而欲心一动,就会产生灾祸。“寂寞清真之境”,就是不动,“愈久转增趣味”就是禅悦为食,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慢慢养成一种寂然不动之心,等到禅悦现前,身心就会感觉很欢喜、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