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对王保保生平的记载部分如下: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 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 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由此我们得知:王保保就是扩廓帖木儿,出生于河南沈丘,本来的姓氏是“王”,小名叫王保保,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姐姐的儿子,也就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也正是这个原因,王保保被元顺帝赐名为“扩廓帖木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左为王保保影视剧形象

《元史》中对察罕帖木儿曾这样记载: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系出北庭。曾祖阔阔台, 元初随大军收河南,至祖乃蛮台,父阿鲁温,皆家河南,为颖州沈丘人。”

由此我们知道,察罕帖木儿的曾祖阔阔台来自元朝时的西域,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今天新疆的吉木萨尔,属于被元朝蒙古统治阶级重用的色目人,而色目人在元朝不论在哪个领域,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察罕帖木儿家族自元朝初年迁来河南, 到了察罕帖木儿时,已历四世,居住在河南沈丘,可以说是沈丘当地的名门望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汉地的一些色目人久居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都有自己的汉姓名,比如察罕帖木儿的汉姓为李,字廷瑞,别名李察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扩廓帖木儿因为又叫王保保,所以元朝末年一直流传王保保的父亲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王保保的亲生父亲叫赛因赤答忽,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跟察罕帖木儿一样,也是一个久居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人。赛因赤答忽曾和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一起镇压红巾军,于至正二十五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王保保是赛因赤答忽的长子,因小时候经常生病,所以被寄养在舅舅察罕帖木儿家,并过继给察罕帖木儿作养子。

元朝末年,灾荒不断,再加上统治阶层的残暴统治,导致底层百姓为了生存而纷纷揭竿而起,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最恰当不过。农民起义必然会触及元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当然包括色目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保护自己的财产,察罕帖木儿组建和领导沈丘当地的地主武装开始对抗元末农民起义军。因当时元朝廷的官军破敌无方,所以察罕帖木儿等人领导的地主武装受到元朝廷的赞赏和扶持。此后,察罕帖木儿领导的军队成为元朝末年红巾军的死敌。在扩廓帖木儿成年后,也投身于察罕帖木儿的军队中,与舅舅兼养父的察罕帖木儿一起并肩作战,并逐渐成为察罕帖木儿最为倚重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有一个历史地理名词需要解释,那就是上文中的“沈丘”到底在哪里?沈丘如今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东边与安徽省阜阳市的界首县级市接壤。在历史上,沈丘原本是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的下辖县,县治在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明朝初年时撤销并合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沈丘在元末明初时属于颍州,如今属于河南省。

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62年,察罕帖木儿率军围攻益都期间,被降将田丰、王士诚暗杀。扩廓帖木儿随即被军中众将推举为领袖,因当时扩廓帖木儿岁数年轻,又被人称为“小总兵”。与此同时,元朝廷也派使臣前来授予扩廓帖木儿官职,承认了他在察罕帖木儿军中的领导地位。同年十一月,扩廓帖木儿率军攻克益都,活捉田丰、王士诚,并命人掏出田丰和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舅舅。到了元至正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65年,扩廓帖木儿已被元朝廷册封为中书左丞相,是元朝廷当时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人物。与此同时,徐达已成为吴王朱元璋的总兵官,是朱元璋麾下的武将之首。徐达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名将,是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还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几乎领导和参与了建立明朝的数次大型战役,是明朝名副其实的开国第一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徐达影视剧形象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下,王保保与徐达在岭北之战之前的数次交锋和胜负情况: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派人向大将徐达传令:“ 比闻王保保欲侵徐州, 今将军攻安丰, 吾料以大军蹴之必有余力, 可分精锐急趋徐州, 为陆参政应援。”徐达收到指令后,马上率大军增援徐州。不久, 扩廓帖木儿果然率元军前来攻打徐州,结果在付出伤亡及被俘数万人的代价后大败而归。这是目前有记载的徐达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最终以徐达完胜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明军北伐中原的元军,到了次年三月中旬,明朝征虏大军平定了山东地区,随后渡过黄河挥兵河南。而此时的王保保正值在河南,因王保保与元朝廷间的关系跌入冰点,并且与当时实力强劲的元朝关陇地区地主武装李思齐、张思道等人不和。鉴于此种情况,徐达亲自修书派人送往王保保军中,想拉拢王保保,避免和元朝常胜将军王保保发生正面战争。而此时的王保保鉴于元朝已名存实亡,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也不愿意与明军发生正面冲突。收到徐达的来信后,王保保随即派遣手下官员带着三匹良马和二铤白金拜见徐达,作为对徐达来信的回应。徐达收下了良马,退回了白金,并将此事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此后,一直到明军攻下元大都,期间王保保所部元军和徐达的征虏大军未曾发生过正面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徐达和常遇春率领明朝征虏大军攻占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带着皇室和残余势力逃回漠北,自此蒙古元朝势力退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开始了对明朝北方边界长期的袭扰,因此我们将元朝廷北迁后形成的蒙古游牧政权称之为“北元”,时间区间为公元1368年至公元1635年这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在攻占元大都后,改变了对王保保的对抗策略,将之前的重点安抚改变为重点军事打击,随即将兵锋指向王保保重兵防守的山西地区。明洪武元年九月二十七日, 徐达首先派遣常遇春和傅友德率军作为先遣部队从大都进入山西,十一月初三日, 徐达亲自率领大军从大都出发向山西方向,于二十一日, 越过固关, 进入山西境内。二十九日徐达率军夜袭王保保军营,王保保军大败,王保保仅率十八骑狼狈逃走,明军随即攻克太原,平定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定山西后,徐达又统帅明朝征虏大军西渡黄河,将兵锋指向关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二十三日,徐达率军进驻开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当天徐达获得情报,王保保率军正驻扎在西安州(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徐达随后立即派遣麾下大将薛显率五千精兵前往西安州袭击王保保军,王保保战败仓皇逃走,这是王保保第三次与徐达交手,再次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达大军在西安州击退王保保军后,将兵锋直指盘踞的庆阳城(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的张思道、张良臣兄弟,这时王保保率军再次出现,并做好了随时支援庆阳城的准备。期间,王保保命部将韩扎儿率军攻克镇原( 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徐达随后调遣军队反击韩扎儿,势单力薄的韩扎儿随即逃走,之后王保保又亲自率军到达永昌( 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 , 企图牵制徐达攻打庆阳。洪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徐达统帅明军攻克庆阳城,王保保联合张思道、张良臣兄弟攻抗明军的企图落空。同年九月,徐达奉命班师回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鉴于王保保在徐达班师回朝后,经常性地侵袭明朝边境,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再次誓师出兵讨伐北元。明军此次出征兵分两路,西路由徐达、冯胜统帅,目标是徐达的老对手王保保,东路由李文忠统帅,目标是在北元应昌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的元顺帝及北元皇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三年正月十三日,王保保率军攻克定西( 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 以西的地方,并派兵骚扰和掳掠定西州周边百姓。明洪武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徐达统帅西路军到达定西,王保保仗着自己手里有十万大军,所以并没有像上次主动避敌,而是与徐达大军进行了对阵厮杀。到了四月初九,在明军的强力打击下,王保保大军大败,王保保最后带着妻儿和数名随从仓皇逃走,此次战役明军大获全胜,活捉北元两位王爷和一位国公,俘虏北元军八万六千多人,缴获战马一万五千多匹。五月十六日,东路的李文忠部千里奔袭北元应昌府,取得大胜利,应昌府成功被攻陷,此时的元顺帝已去世,北元新皇帝爱猷识理答腊(元顺帝长子)仓皇率十多骑兵逃走,爱猷识理答腊的儿子及元宫后妃、部分皇亲均被俘获,另外还包括大批物资。明军此次北伐,重创了王保保所部,给了北元朝廷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军洪武三年的北伐,给了爱猷识理达腊和王保保沉重的打击,双方都损失惨重。此后爱猷识理达腊和王保保在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会合,患难中的君臣随即摒弃前嫌,重归和好。此外,爱猷识理达腊册封王保保为中书右丞相,与其共图北元复兴大事。明朝君臣在与王保保多年的较量中,领教到了王保保的力量,将王保保视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一直认为只有彻底剿灭王保保,方能使北方边界永久宁静。《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如下:

徐达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 ……”诸将曰:“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上曰:“卿等必欲征之,须兵几何?”达曰:“得兵十万足矣。”上曰:“兵须十五万,分三道以进。”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15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北元,其中:徐达率领的中路军是此次明军北伐的主力部队,也是决定本次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按计划从雁门关出发,战略目标是攻陷和林,主要战略目的是引诱北元主力前来决战,以便全歼北元军队;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军作为“奇兵”从居庸关出发,途经应昌府千里奔袭北元朝廷所在地和林,另外在北元军南下与徐达的中路军决战时,负责包抄北元军后方;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作为“疑兵”进入甘肃分散北元军力,在平定甘肃后由亦集乃(额济纳旗)越过大漠与中路军和东路军在和林会师。正月二十六日, 明军正式出发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明朝来势汹汹的三路大军,王保保吸取了之前与明军作战失利的教训,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具体部署如下:王保保自己亲率一部分军队将徐达主力大军快速吸引至和林,其麾下大将贺宗哲率主力在和林扎下口袋以逸待劳,最后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力歼灭明军。随即王保保的计划开始实施,他首先派遣小股部队在野马川与明军先锋蓝玉部(徐达军的先锋部队)相遇,北元军战败向北溃逃,蓝玉率军乘胜追击,在土拉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土拉河)与王保保相遇,王保保率军再次溃逃,最后将徐大中路军引到和林,随后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力围攻徐达中路军,明军战死万余人(另一种说法是数万人),徐达中路军的北伐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在徐达率军撤退时,王保保因畏惧徐达,也没敢进行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达的中路军是三路大军中行军速度最为迅速的,当然也是最早败北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本次明军北伐战争是败北。尽管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军在土剌河击溃北元重臣哈剌章等人,但因为中路军主力部队已经溃败撤退,导致最后东路军被北元各路大军包围,最后李文忠用计勉强撤退,但在撤退途中因迷失了方向, 部下很多将士因饥渴而死。虽然冯胜率领的西路军在甘肃获得大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的西路军最终还是放弃了甘肃。综合来看,明洪武五年间的北伐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因这次明军北伐的主遭遇战发生在北元岭北行省首府和林,因此历史上称此次战役为“岭北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岭北之战挫败了明军一直以来的锐气,保住了北元最后的命脉,也是王保保对战徐达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因为王保保与徐达之前的几次交战均是屡战屡败,而岭北之战的胜利,终于使其扬眉吐气了一次。岭北之战虽然给了明朝重创名单,但当时北元已是日暮西山,纵使王保保如何英明神武,也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发动大规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后期的北元与明对峙地图